正文

不愿面對的現實(2)

辛亥革命始末 作者:張程


就算你在種種巧合之下“僥幸”考中了進士,也當不上官。因為晚清官員的上任主要靠捐納,也就是花錢買官?!肚灏揞愨n》載:“捐納,到同治光緒年間,流品益雜。早晨交錢,晚上就換上了頂戴花翎,根本不管買官者是販夫走卒還是富家小廝。小康人家的子弟,不讀詩書,只想著積累資金捐職,作為將來吃飯謀食的工具,美其名曰‘討飯碗’。至于富商巨室家財萬貫的人家,即便是襁褓中的乳臭小兒,都有紅頂翠翎,家長給捐了候補道臺,又給加捐了二品頂戴花翎(省長、部長級別)?!逼渲刑K南一帶經濟發(fā)達,買官的人多,而且購買的級別很高,《官場現形記》中說:“江南本來有個口號,是婊子多、驢子多、候補道多?!蹦暇┏抢飺頂D著成百上千的候補道臺,都能填補全國的道臺空缺了。官員太多了怎么辦?唯一的辦法就是不管是科舉正途的還是旁門左道進來的官員,都要“候補”,有了實缺后,再按照資歷先后上任。清末官員編制在4萬人左右,候補官員的隊伍人數竟然是正式編制的6倍多,候補隊伍越來越龐大。天天穿戴整齊到衙門等待差使降臨的候補官員們大有人在,更有一些候補者典當衣物,無處舉借,帶著妻子兒女啼饑號寒,坐以待斃。

當然了,真正有大錢或者靠上大官的人,是不需要候補的,甚至都不需要多少手續(xù),就可以由朝廷直接發(fā)文,任命為某某官銜。這可苦了那些兢兢業(yè)業(yè)的老實人,和那些背景不硬四處鉆營的一般人了。這樣,官場的封閉和擁擠,也在體制內造成了離心傾向,制造了一批“堡壘內部的反對者”。

進入官場以后,滿目黑暗腐敗,大小官吏腐朽不堪。紀實小說《官場現形記》記載了許多令人發(fā)笑的官場丑聞:(據說慈禧看了這部小說以后,按圖索驥查辦官員)比如朝廷的華中堂宣稱“最恨人家孝敬他錢”,但喜歡收受古董。他暗中開了個古董鋪,只接受別人從他店里買來孝敬的古董。一邊收古董,一邊收下后就放回店里去賣,一件古董周而復始地不知道為華中堂帶進多少銀子;比如不學無術的毛維新被總督大人認為是“洋務中出色能員”,實際上毛維新的洋務本領只有兩樣:一是背誦過了時的《南京條約》,二是把辮子剪成了短發(fā);又比如,南京候補道臺田小辮子,為顯示自己的“才能”,搜腸刮肚地給總督大人上了一個條陳,提出三條“富國強兵”的建議:一、不讓兵士吃飽飯,打仗必然勇敢;二、把兵士的眉毛剃去一條,防止士兵逃亡;三、給兵士“一齊畫了花臉”,可以嚇退洋鬼子;再比如,總督賈世文是個不學無術的昏官,竟然一本正經地向幕僚下屬們炫耀說得到了一本王羲之寫的《前赤壁賦》,聽說還是漢朝一個有名的石匠刻的(《前赤壁賦》是北宋蘇軾寫的,王羲之是東晉人,他不可能是幾百年后文章的作者,更不可能“穿越”回漢朝找人刻字)。

清王朝內外交困,而皇親貴戚只醉心于爭奪權力搞內訌。隆裕躲在紫禁城里,雙耳不聞窗外事,寵任太監(jiān)小德張在外界狐假虎威頤指氣使。奕劻、載振父子是一黨,現在又多了許多皇室派系:載洵出任海軍大臣,兼辦陵工,黨羽毓朗、載搏擔任了訓練禁軍大臣,合為一黨。載濤管理軍諮府,又侵奪陸軍部實權,和良弼等結為一黨。溥偉自恃是道光長孫,身份特殊,向載灃力爭官職,載灃只好任命他為禁煙大臣,權力在諸王之下。肅親王善耆占據民政部,兼管警政,為一黨。載澤把持財政全權,創(chuàng)設監(jiān)理財政官、鹽務處,為一黨。載灃的福晉聯絡榮祿余黨,收受賄賂,載灃不能制止。朝野議論紛紛,都說慶黨貪鄙、肅黨齷齪、貝勒黨浮薄、澤公受人撥弄。宗室覺羅、八旗世家互有分歧,各有打算。載灃處于各伙人鉤心斗角中,一會兒聽這邊的話,一會兒又信另一邊的主意,一會對兩邊全說好,過一會又全辦不了。弄得各伙人都不滿意他。官場如此荒唐,令忠于朝廷的臣民寒心。胡思敬就在《國聞備乘》中感嘆:“國統(tǒng)再絕而家無令子,識者早知其必有亂矣!”

晚清的末世亂象,還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是民族矛盾的存在。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少數民族王朝,滿族人,尤其是貴族,擁有種種政治和經濟特權,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和黑暗。鄒容在《革命軍》中就指出:“滿洲人之在中國,不過十八行省中之一最小部分耳,而其官于朝野者,則以一最小部分,敵十八行省而有余。今試以京官滿漢缺額觀之,自大學士、尚書、侍郎,滿漢二缺平列外,如內閣衙門,則滿學士六,漢學士四,滿蒙侍讀學士六,漢軍漢侍讀學士二,滿侍讀十二,漢侍讀二,滿中書九十四,漢中書三十。又如六部衙門,則滿郎中、員外、主事缺額約四百名,吏部三十余,戶部百余,禮部三十余,兵部四十余,刑部七十余,工部八十余,其余各部堂主事皆滿人,無一漢人。而漢郎中、員外、主事缺額,不過一百六十二名。”占人口大多數的漢族人的不滿情緒,始終存在。太平天國起義爆發(fā)后,清廷大量啟用漢族能人,地方督撫提鎮(zhèn)大多是漢族功臣。可到光緒二十年后,滿族督撫又遍布天下,幾乎沒有漢人。另外,一般八旗子弟有“鐵桿子莊稼”,雖然不多但也能保障基本生活,加上還享有參軍、從政和駐防等方面的種種便利,生活普遍好于同等的漢族人。在太平盛世,物質相對充裕的時候,漢人和滿人的矛盾得到了稀釋,沒有爆發(fā)出來;當國困民窮、生活艱難的時候,民族矛盾越來越成為漢族人不滿的重點問題。傳統(tǒng)的農民起義領袖也好,新式的革命宣傳者也好,紛紛抓住民族矛盾大做文章,爭取支持。

在辛亥革命前后,革命黨人宣傳最多的還是民族革命、推翻滿族人統(tǒng)治,對其他革命主張宣傳不多。原因就是民族壓迫議題是一堆硫磺干柴,有一丁點火星就能燒起來?!胺礉M”宣傳容易發(fā)動百姓。而一般百姓,也將革命首先理解為推翻滿族人統(tǒng)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