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創(chuàng)作了深得魯迅喜歡的木刻作品《魯迅像》,到延安后又創(chuàng)作了同樣為毛澤東賞識的《毛澤東像》。毛發(fā)表關于文藝工作的著名講話時,力群就坐在第一排。他后來說自己從此下決心改變“歐化”的風格,采用粗獷的圓口刀刻法,讓畫面盡量簡潔明快,更有中國味。當年魯藝美術系,既沒國畫也沒油畫,只有木刻和漫畫,最受重視的正是木刻。
20世紀50年代后,力群先后擔任北京與山西美術界的領導工作,時代變了,他的刀下也出現(xiàn)了鄉(xiāng)下的柿子或春夜一類題材,按說這是與時俱進的表現(xiàn),但有人批評道:“力群是個共產黨員,怎么總刻那些花花草草?”革命按自身的邏輯發(fā)展,往往導向繼續(xù)革命,進而把手段本身當成了目的。然而如果革命的結果就是花花草草也不能碰,那為什么要革命?當年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定也困擾過力群。他于1963年開始的個人全國巡展,便在這種批評聲里中途夭折。
至于葉洛,當年出獄便到日本留學,抗戰(zhàn)開始即歸國。1941年赴延安,一直浸溺在他熱愛的革命與藝術中,后來回到母校教書,任副教授,直到1985年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