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媒體和公共知識分子的曖昧(3)

新聞人的江湖 作者:章敬平


當時的我,肯定沒有剽竊秦暉老師觀點的主觀故意,但我也肯定沒有采訪他然后發(fā)表一篇人物專訪的思想準備。根據(jù)要求,我采訪他的目的,就是將他的觀點引進我的報道,增進稿件的思想力,彌補新聞資訊本身的不足。

說到這里,我先暫停故事本身的敘述,談談我曾概述過的學者在新聞中出現(xiàn)的三種情形:

其一,深度不夠學者湊,我們對某個社會現(xiàn)象或者某個具有專業(yè)知識背景的新聞事件缺乏獨到的看法,于是,我們就采訪學者,問他們怎么看;

其二,事實不夠學者湊,我們獲知了某個新聞由頭,但是無法接近新聞當事人,對核心事實一無所知,或者知之甚少,為了避免新聞媒體競爭中的“漏報”,編輯部主任往往會讓記者去找一兩個學者說幾句;

其三,新聞不夠學者湊,當我們的報道素材漸感稀缺,學者本身也會成為新聞媒體爆炒的新聞人物。比如說,香港大學經(jīng)濟學院院長張五常,之所以能在本世紀最初幾年掀起“張五常熱”,就是因為媒體把他當成了新聞事件中的當事人。

顯然,我找秦暉老師的行為,屬于前兩種情形。究其性質,是記者對學者的利用。利用是個貶義詞,但是,承擔道義責任的不應該是我,而是我所在的媒體,以及當時的媒體生態(tài)環(huán)境。

2000年前后,中國媒體生態(tài)鏈中出現(xiàn)了市場化媒體。所謂市場化媒體,就是那些寄生于官方媒體,但不能像官方媒體那樣享受財政扶持,只能靠廣告收入、發(fā)行收入、品牌經(jīng)營收入養(yǎng)活自己的子報子刊。表面上看,養(yǎng)活自己的途徑是取得收入,實質上,是在媒體競爭中征服讀者。要想征服讀者,就得讓新聞有深度,給讀者、觀眾以思想的啟迪??墒牵厥加?990年代的新聞改革,并沒有為新聞媒體準備那么多專家型人才,于是,主張開門辦報、辦刊、辦臺的新聞人,便將目光投注到學者身上。

2000年,帶著鮮明的市場化媒體特質的《中國新聞周刊》倉促問世,作為它的記者,我很快懂得了思想力、影響力的可貴,學會了以采訪學者增進新聞思想力、影響力的制作手法。我不知道別人采訪學者時的心情,我一開始的心情是緊張的,因為知識不對等,有種學生去老師那里請教問題的惶恐;再說,當時的媒體還沒有炮制出公共知識分子的概念,學者們一般不會意識到媒體將他們從狹隘的專業(yè)領域帶到公共領域的價值。在學者和媒體之間相互投機的共識還沒有達成的背景下,作為記者的我,總覺得我對學者的采訪是一種打擾,是一種利用,所以,滿懷歉意,滿是謙卑。

當我面對秦暉老師,打擾、利用、歉意、謙卑都是潛在的心理背景。所以,盡管我渴得不行,我就是說不出想喝杯水的要求。秦暉老師渾然不覺,只是自顧自地發(fā)表他的觀點。熬到最后,我實在熬不住了,吞吞吐吐地問:“秦老師,能給我一個茶杯么?我想自己倒杯水喝?!彼B連說“對不起,對不起”,起身給我找茶杯,為我倒水。

十年過去了,每次聽聞他的名字,最先涌上心頭的,就是這一細節(jié)。他在我心目中純粹學者的形象,也由此奠定: 簡單,直接,不敏感于人情世故。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