嘲諷要求進步的希望是最愚昧的,是精神貧乏和頭腦枯竭后發(fā)出的最后聲音。
——亨利·路易斯·門肯(Henry Louis Mencken)
1992年的夏天,在克羅地亞達爾美遜(Dalmation)沿海城市斯普利特(Split)的一個小型體育館里,波斯尼亞戰(zhàn)爭的流亡者向《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的記者彼得·馬斯(Peter Maass)講述他們親眼目睹又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就在一夜之間,一個作風正派的正常人突然變成了一個冷酷無情的殺手。一位名叫阿旦的農(nóng)夫說,從毗鄰村莊來的塞爾維亞人在他的村子里殺害了35人,撕裂了他們的喉頭?!八麄兙瓦@么被殺了,”馬斯報道說,“那些殺害他們的塞爾維亞人曾是他們的朋友,曾在去年秋天幫他們一起收割,一起分享年少輕狂的青春秘密,一起在那些炎炎夏日,到德林納河(Drina River)里光著身子游泳,夜里和村里那些沒規(guī)矩的女孩子廝混。然而轉(zhuǎn)眼之間,看似毫無征兆,他們就變成了殺手。”
20世紀90年代的頭五年里,無數(shù)來自克羅地亞、波斯尼亞以及科索沃的人都像阿旦一樣,講述著鄰里間反目成仇、朋友間自相殘殺的故事。
戰(zhàn)后,一些官員采訪了來自克羅地亞小鎮(zhèn)弗科瓦(Vukovar)的一名男子,他回想起那些來自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的鄰居們,說道:“我們過去都是朋友,常常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比欢?,1991年,一片充滿仇恨的烏云如有毒氣體般籠罩了整個小鎮(zhèn)。鄰里間的問候,一度不變的親切和友善,都為了表現(xiàn)某種種族身份和所謂的民族團結——實際上只是一種把“我們”從“他們”中區(qū)分開來的方式——而變得粗暴不堪。男人回想說:“昨天他們還是你的好朋友,而今天你就開始需要尋求他們的保護,可他們幾乎再也認不出你了,他們再也不敢做你的朋友了?!?/p>
這類事件令人恐怖和困惑的地方在于(唉,這在人類歷史上是再平常不過了),它們看似毫無緣由,卻莫明其妙地發(fā)生了。某天所有看來穩(wěn)定不變的東西都突然土崩瓦解了,人們變得面目全非,被迫無奈地做出一些他們之前從未想到過的行為。這就仿佛是被某種神秘的力量突然掌控了,哪怕是那些目標明確、計劃周全的人,也無力阻止事態(tài)的演變。
德國作家塞巴斯蒂安·哈弗納(Sebastian Haffner)在其著作《反抗希特勒》(Defying Hitler)一書中回憶了作為納粹分子的敵人的他,是如何被迫參與納粹活動的。20世紀30年代中期,當納粹黨,也就是統(tǒng)一穿著褐色衣服的軍人,在街上行軍時,只要看到有誰不行禮,他們就鞭打誰。哈弗納自己的反抗方式通常都是躲開納粹軍。但是,當他和其他學法律的學生被勒令關進教化營的時候,他發(fā)現(xiàn)自己也穿上了褐色衣服,加入到相同的行軍行列中去了?!暗挚箷兂闪硪环N形式的自殺?!惫ゼ{如此寫道,受壓迫者無意中卻轉(zhuǎn)變成了壓迫者。
“當我們從村子里走過,道路一旁的人們高舉雙臂,向旗幟致意,或者有些人迅速從家門口消失了。他們這么做是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不這么做的后果:我們,也包括我,會把他們痛打一頓。這之間的變化不是一點點,當我們沒有跟在他們后面行軍的時候,我——毫無疑問還有我們中的其他人——看到那些旗幟都會躲得遠遠的。而現(xiàn)在我們卻變成了對所有旁觀者形成暴力威脅的人,表現(xiàn)得絕對盲從。路邊的人要么向旗幟致意,要么躲得遠遠的,因為害怕我們,因為害怕我……”
是什么讓完全普通又正常的人一頭扎入集體的瘋狂中呢?用“瘋狂”來形容那些發(fā)生在波斯尼亞、納粹德國的事是否正確呢?關于這類事件,我們是應該用人類心理的突發(fā)奇想來解釋呢,還是用人性道德的淪喪來解釋?抑或,會不會存在一個并非那么神秘,卻更值得引起我們警惕的原因呢?
1974年,當印度人口達到5億高峰的時候,印蒂拉·甘地(Indira Gandhi)領導下的政府決定是時候該采取極端措施了。當時衛(wèi)生部部長說:“我們已經(jīng)嘗試了各種手段,現(xiàn)在我們不得不走最后一步了?!彼荚谌珖秶鷥?nèi)建立“男子絕育營”,而且根據(jù)一項新的法律,有三個孩子并且孩子都還活著的男人必須到這些營地報到,做絕育手術。那些不愿前去報到的男子將被強行逮捕。作為高壓政治的一種手段,警察們可以扣押食物分配卡、醫(yī)療證和駕照,他們還在一個村子里威脅一名男子,如果他不接受絕育手術就把他的店鋪燒毀,盡管他的妻子已經(jīng)過了生育的年齡。單單在一年之內(nèi),就有超過800萬人被絕育。
然而,甘地政府真正的目的很快就暴露了,這么做其實是為了和社會的自然現(xiàn)象做斗爭,壓迫那些違抗他們意愿,反對他們習俗和信仰的人。在一場暴力抗議中,甘地政府不得不放棄這項計劃,而印度人口增長的勢頭仍舊居高不下。如今,印度除了南邊的科拉拉邦(Kerala)之外,全國的人口仍在增長??评钍怯《壬鐣囊粋€奇跡,不靠宣傳,沒有殘暴,不用高壓政治,科拉拉邦卻莫明其妙地達成了其他地方?jīng)]能達成的目標。
科拉拉邦的大多數(shù)人都是農(nóng)民,依靠種植糧食、茶葉或是像豆蔻和胡椒之類的辣椒為生。典型的科拉拉人擁有的炊具和工具都很少,賺的錢只是美國人均水平的七十分之一。然而科拉拉人一般都能活到72歲,接近美國的平均壽命77歲。而且,當印度其他地方的人口在急劇上升的時候,科拉拉邦的人口數(shù)量是穩(wěn)定的。這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無論是從經(jīng)濟角度還是從社會角度而言,科拉拉邦看上去和印度的其他地區(qū)沒什么兩樣,不比其他地方富裕,土地也不比其他地方肥沃,怎么就會如此與眾不同呢?
使科拉拉邦與眾不同的一個原因是教育。并非是你們所認為的關于計劃生育或是節(jié)育的教育,而是教人讀書、寫字和算術的普及教育,尤其是教女性。在20世紀80年代晚期,科拉拉邦政府在志愿者組織的援助下,堅決努力地開展大范圍的掃盲運動。數(shù)萬名識字的志愿者奔赴鄉(xiāng)村,盡力為15萬不識字的人掃盲,其中三分之二的接受教育者是女性。一小隊志愿教師們開始教她們學習最基礎的知識。一位志愿隊長告訴《紐約時報》的記者說:“我們就在牛棚里,在空曠的院子里上課?!?/p>
三年之后,也就是1991年,美國宣布科拉拉邦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文盲的地方。這一杰出的成就似乎對人口增長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正如1999年一位印度計劃生育專家所說的,“現(xiàn)在如果人們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就會覺得尷尬,覺得難以啟齒,而在七八年前,人們一般是生三個孩子,而且我們當時還覺得那么做挺好,但是現(xiàn)在是兩個孩子,而在受高等教育的家庭里,大都只要一個孩子了?!?/p>
經(jīng)濟學家和社會研究者現(xiàn)在都認為,科拉拉邦對女性的教育是一顆魔力彈,把人口增長這個大氣球里的空氣都吸附走了,那個氣球曾穩(wěn)穩(wěn)當當?shù)乇粋鞒辛藬?shù)千年之久。那么,這是怎么做到的呢?節(jié)育計劃、計劃生育甚至是強行絕育都失敗了,然而教育卻奏效了。讓女性學會讀報寫日記,讓她們學會數(shù)超過一百的數(shù)、做三位數(shù)的乘法,怎么就能造成如此大的差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