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遇見我的內(nèi)在小孩(1)

親愛的我,你好嗎? 作者:《心探索》電子雜志


 

一個臺大電機系二年級的男孩子,由媽媽帶到心理咨詢室。在如此優(yōu)秀的學院與專業(yè)念書的他,微胖,卻抑郁、自閉,有嚴重的人際關系障礙。

經(jīng)治療師的三次催眠,時間回溯到他九歲那年。小學三年級,班上有個同學誣賴他偷東西,不管他怎么辯解,老師就是不分青紅皂白,直接認定就是他偷了。老師讓他站在講臺上,大聲說:“我偷了誰誰的東西,我是小偷?!睆拇耍嗤瑢W都用一種異樣的眼光對待他,再也沒有人想跟他做朋友,大家都鄙視他、唾棄他。

小男孩憋了一口氣在心里,因為年紀小,不敢反抗“老師”的權威,所以唯一能做的只有忍。但是這種忍卻在他內(nèi)心里種下了一個信念:所有人都是不值得信任的。從此他埋頭苦讀,不與人交談、玩樂,也不再試著跟人溝通、交往。

慢慢地,人際關系障礙就形成了。之后在初中階段,又發(fā)生了一起類似事件,兩個事件的累加后果是:這種對外交流的出口在他心里被徹底封死了?,F(xiàn)在念大學的他,開始覺得孤單,開始渴望群體生活的快樂和美好,很想和大家做朋友、也想追女生,但卻完全不知道該怎么做、從何做起。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內(nèi)在小孩受傷的案例,兒時的經(jīng)驗存在于他的內(nèi)心,并導致了今日的一個心理狀況。同時,由于這些人日后的自我關懷與照顧能力沒有被發(fā)展出來,因此童年的負面經(jīng)驗會仍舊持續(xù)作用于他們的生活。

另有一個在外企工作的男生,一表人才、玉樹臨風,但卻始終在感情上不順利。在他七歲時,父母離異,是姑姑把他帶大的。有一天經(jīng)過玩具店,透過漂亮的玻璃櫥窗,他看到一個最新款的機器人,所有的小男孩都喜歡這種新鮮玩具,可是在那個年代,機器人玩具還是一種奢侈品,尤其是對一個平民家庭而言。死勸活勸勸不動,姑姑一路把號啕大哭的他拖回了家。

但是這種“想要什么東西得不到”的感覺在他心上的烙印卻一直存在,慢慢導致一個行為模式:月入五千塊的他,會花好幾萬去買一個蘋果電腦或新款商務手機,遠遠超過他的負擔能力,而對于他來說,很多功能根本用不到。這種遠遠超過自己負擔能力的消費,是出于他內(nèi)心深處一種想要擁有、占有欲望的驅(qū)使,那個沒被滿足的小男孩一直跟他“要、要、要”。

有很多內(nèi)在小孩都是跟外在的“成人”要東西,有的很蠻橫、刁鉆,也有的很卑微、怯懦。比如生活中很多戒煙減肥的人,都可以看做受內(nèi)在小孩的影響,頭腦知道不能抽、該少吃,可明明不餓、也不是很想抽煙的時候,腦海里總有個聲音在唆使他們:“去抽煙吧!去吃東西吧!”

當然,并非所有的內(nèi)在小孩都是受傷的、抑郁的、哭泣的,也并非所有的內(nèi)在小孩都源于童年時期的被壓抑、不滿足。很可能老了以后,在你身上會有一個調(diào)皮的、淘氣的自己冒出來,通常我們稱呼這個為“老頑童”、“老小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