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陪伴自己的內在小孩
你試過養(yǎng)植物嗎?你有沒有見過一顆種子從發(fā)芽到生長的過程?看著一株植物每時每刻的伸展、生發(fā),你能體會到生命逐漸蘊發(fā)、壯大的力量。你到底是在乎過程還是在乎結果?如果沒有對內在小孩的細心呵護,怎么會有今天這個成熟、柔韌、美麗的你?如果你并不關心這一時一刻的生長,那最后對你呈現(xiàn)出的不過是一株長成的植物,這其中錯失了多少美妙的欣喜和發(fā)現(xiàn)呢?
你心里有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你埋怨、沮喪,怎么遇到這樣的教育、這樣的父母?可是親愛的,就像嬰兒無法選擇他的出生權,打翻的牛奶瓶又怎么能復原如初呢?受到的呵護不夠,為什么不自己給自己多一些愛呢?
你可以試著練習自己做自己的內在父母,做每一件事,都是對自己愛的表達,哪怕是喝一瓶水、吃一餐飯。沒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的過去,也沒有人比你更清楚自己的需求。當你漸漸懂得“愛是自己給予自己的”這個道理以后,你才會真正強大起來。雙腳有力地扎根在大地上,從土壤中吸取的能量才能讓你茁壯成長,開出耀眼絢麗的花。
高興的你、悲傷的你、憤怒的你、狂放的你、純真的你……你困惑了,到底哪一個內在小孩才是你?每一個都是你,但每一個也都不是全部的你。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人的性格中這些眾多的內在小孩,都是次人格,且它們皆應統(tǒng)一于一個整體的“我”之下。一種看法是,人會有問題,是因為過于認同或過于忽視某一或某些次人格,同時缺乏整合各種次人格的能力。
這些內在小孩在你的心中沖突、辯駁、隔膜,根本原因還是在于缺乏對話、溝通。試著從新的高度來看你的這些內在小孩(次人格),給他們一個交流的機會,去認真傾聽每一個的心聲,組織協(xié)調好每一個的需求,整合出一個圓滿、和諧、自足的你。
在一個安靜不被打擾的地方,找一個你感覺舒服的姿勢,自然放松。閉上眼睛,調整呼吸,從頭部開始,漸漸放松身體和心情。想象一下你正走在一條寬闊的大路上,天氣很好,鳥語花香,萬物沐浴在暖和的陽光中。走著走著,你有點兒熱了,那就把外套脫掉吧。是不是覺得涼爽了些?也更輕松了些?繼續(xù)走著,當你感覺到熱,可以再脫一件衣服。
慢慢回到你的童年,看看那時候是幾歲?試著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這個小孩的狀態(tài)如何?開心不開心?穿什么衣服?在想什么?如果你愿意,可以一直往下走,直到回到蹣跚學步的幼兒時期,投入媽媽的懷抱。給我們的內在小孩愛和滋養(yǎng),讓他可以快樂、安全地表達自己,擁抱他、親吻他、贊美他吧。
>> 給自己的信
每個大人身體里面都住了一個小孩,不管你是8歲、15歲、28歲,還是80歲,他/她一直都在。
這個小孩,他/她有時候快樂、調皮、甚至惡作劇,有時候卻是敏感、脆弱、依賴、恐懼,你的每一個表情、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每一份心情,他/她都有感應,也都有記憶。
他/她是你的影子和陪伴者,是你的過去、現(xiàn)在,也是你的未來,是最赤裸和真實的自己。
也許他/她受傷了,也許他/她害怕了,也許他/她一直感覺孤獨,他/她需要被聽見、被看見,他/她需要你的愛。他/她是你心中的傷痛,也是你無比的快樂,他/她是你難忘的瞬間,也是你經歷的奇跡。
你看見過他/她的模樣嗎,你和他/她說過話嗎,你知道他/她的心情和感受嗎?
嗨,親愛的小孩,你今天還好嗎?早晨醒來有沒有伸個美美的懶腰?今天天氣這么好,我們一起去公園走走吧。我有許多話要對你說,就先從這封信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