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古名“膚施”,又名“延州”,位于黃土高原, 地處黃河中游,歷史上一向是陜北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是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的交融地,也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延安之“延”,乃就“延河”而言。陜北城鎮(zhèn)因延河而得名的有很多,例如“延安”、“延長”、“延川”等,其中延安是最有名氣的。
紅軍長征到達陜北一年多以后,延安成為中共中央所在地,成為中國革命的圣地。原本古老而默默無聞的黃土地上涌動著一股股生機、希望和力量,一場翻天覆地激蕩山河的革命浪潮正從這里席卷全國。
初到延安,那里的一切對吳印咸來說都是那么新奇,那么美麗。
一次雪后,吳印咸拍下了他眼中的延安:湛藍的天空飄著悠然自得的云朵,延安城在披著白雪外衣的黃土高原腳下顯得異常肅靜、安詳;延安城墻把一片片院落緊緊地圍守起來,給人一種安全感。延河覆蓋著冰雪從延安城墻旁流過。二者匯聚在延安城樓,使延安古城顯得莊重、肅穆,古意盎然;寶塔山又名嘉嶺山,山上之塔,巍然直插藍天,如一忠誠的衛(wèi)士守衛(wèi)著延安古城,寶塔為八角形磚塔,巍然屹立,注視著延安古城。塔旁還有一口大鐘,擊之聲徹全城;平原上一片皚皚白雪;近處的院落,隱約可以看到有人和牲口活動,透著些許的生氣。
品味延安之美,吳印咸發(fā)現這里還有極濃厚的學習氛圍,他又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在這里,每周都有一定的學習政治和業(yè)務的時間,只要愿意學習,可以進“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要是學藝術,還可以進“魯迅藝術學院”,不入學院也可以經常去聽講座。閑暇時間,人們經常拿著書本在窗口、操場邊、樹陰下或延河邊的石頭上閱讀,還經??梢月牭綍r事報告,了解一些國家大事和中國共產黨的政策。而在國統區(qū),這是普通老百姓根本不敢想的事。
延安的日常生活和吳印咸曾經熟悉的也大不相同,實行的是平等的供給制。
供給制是供給衣、食、住,是戰(zhàn)爭時期保證生活的制度。在這種制度下,每人每年可得到一套棉衣、單衣和襯衣。吃的是大鍋飯菜,一日三餐,多數是小米飯,饅頭比較少。每月會餐一次,有肉有細糧。住的是窯洞,干部一兩個或兩三人住一間,這些都是公家供給的,每人每月還有一塊錢的津貼,用于購買牙膏、牙刷、肥皂之類的生活必需品。
在延安,人人都要參加勞動。干部勞動有三種情況:一是參加本機關的義務勞動—農業(yè)生產勞動、燒炭、幫廚等;二是幫助老百姓從事農業(yè)勞動—大都在農忙時去幫助秋收,以及參加社會勞動,如修飛機場等;三是參加自供自給的生產勞動,缺糧食,大家就種莊稼,缺穿的,大家就紡紗織布、紡毛織衣。缺乏牙刷時,同志們就拾馬尾,自己做牙刷。同時,造紙廠、肥皂廠等都建立起來。
在延安,讓吳印咸感到最特別的是這里的人,他們個個都顯得那么喜悅、質樸、厚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那樣的融洽、和諧。當吳印咸第一次見到被國民黨形容成“兇神惡煞”的中國共產黨領袖毛澤東時,他被深深地震撼了:毛澤東高大的身軀穿著打了補丁的粗布軍服,腳下是農家手制的布鞋,與小鎮(zhèn)上來來往往的普通官兵們根本看不出分別來。和毛澤東一樣本色的朱德總司令則魁梧英武、不怒自威。在小鎮(zhèn)街頭上,吳印咸經??吹矫珴蓶|、朱德總司令笑呵呵地與戰(zhàn)士打招呼、和老鄉(xiāng)嘮家常,他發(fā)現,在這里,“人民領袖”四個字的真正意義得到了最好的體現:領袖來自于人民,也是人民的一分子!
延安的一切令吳印咸的心情非常激動,他覺得自己似乎已經到了一個新的世界,而這里正是他夢寐以求的理想之地。他在到延安后給老友許幸之的信中說:“這里實在值得人們興奮,到處充溢著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