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賢書原是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下,大渡河一戰(zhàn)石達開全軍覆滅,他死里逃生,長期隱姓埋名,晚年流落到趙家場,被劉文炳留下設館執(zhí)教,依照清政府的法規(guī)“窩藏皇犯”要滿門抄殺的。
劉家如此冒險保護這位反清志士。
任賢書惟有全心投入教學,方能報答劉家的知遇之恩,這種俠士磊落的精神,實際上也是一門品行修身課程,對劉伯承的成長起了好的影響。
學生們愛聽老師講述岳飛、辛棄疾、文天祥、鄭成功等民族英雄的事跡。
他經(jīng)常教學生吟誦《滿江紅》《正氣歌》等振奮愛國主義精神的詩詞。
任賢書指導學生既重學識又重品行,一方面覺得對得起家長們的重托,孩子們都有長進,劉孝生最為突出。
而另一方面,他產(chǎn)生了顧慮:如果自己繼續(xù)把劉孝生等教下去,的確不能勝任了,畢竟自己不是專業(yè)教師。
同時當戊戌變法之后,辦新學興起,“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潮澎湃,辦學也存在一個改革的問題,況且孝生正處于進修最佳年齡,絕不可耽誤他的前程啊!而劉文炳也有同樣的想法。
兩位長者經(jīng)常交談有關劉伯承如何深造的升學問題。
考場刺激深在劉伯承求學時期,1903年,發(fā)生了一件對他震動很大的事情。
雖然幾十年過去了,可是一直到50歲談起自己的略歷時,他依然憤憤不平。
《劉將軍伯承略歷》中是這樣寫的:“五歲入學,家貧苦讀,至十歲,文字已通順,稍長,父偕往考試,因祖父曾業(yè)吹鼓手,被密告,登時逐出考場,他在精神上,受極大的刺激?!?/p>
通過第一輪考試,劉文炳、劉伯承父子二人的成績都很優(yōu)異,雙雙上了初榜。
不料,初榜剛剛貼出,就被人向官府檢舉了他們的上輩曾經(jīng)當過吹鼓手的身世。
父子二人一同被逐出考場。
為此,劉伯承的幼小心靈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開縣考場的這次事件,實際上給他上了一堂“什么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反人民的本質(zhì),清政府的腐敗、黑暗,森嚴野蠻的等級制度必須革除”的課程。
而且這門課程刻骨難忘,成了劉伯承人生觀的一個內(nèi)容。
4年后,1907年,開縣爆發(fā)紅燈教起義。
義和團骨干分子結合開縣幾千名紅燈教徒,舉起了“反清滅洋”的旗幟,四鄉(xiāng)群眾紛紛響應,聲勢浩大。
當時劉伯承15歲,學校教體操的邵師爺站到清廷一邊,為侯知縣充當幕僚兼保鏢,隨同去浦里鎮(zhèn)壓紅燈教。
6月6日,陳家場三寶庵一仗,官軍團練大敗。
侯知縣只身逃脫,邵師爺當場被紅燈教徒亂刀砍死。
由于清軍調(diào)集重兵,6月17日岳溪場一仗,雙方力量過于懸殊,教軍失利。
侯知縣派人把邵師爺?shù)母Щ亓碎_縣城,棺材放在忠烈祠,祭奠活動鬧了七八天。
鄉(xiāng)民對此非常冷漠。
人們關心的是一群群無辜的貧苦百姓被清政府殘酷鎮(zhèn)壓,有的戴上鐐銬枷鎖,有的被打得遍體鱗傷,有的被關進大牢受刑,有的被推到校場壩殺了腦殼,開縣處于一片恐怖凄慘的血腥統(tǒng)治中。
滅絕人性的鎮(zhèn)壓,使劉伯承加深了對封建統(tǒng)治的認識,而帝國主義在這一事件中所顯露出一副猙獰的真面目,更增強了他的反帝意識。
學生們紛紛議論邵師爺倚仗官府殘害同胞的卑劣行徑,個個義憤填膺,在高壓下怎樣表達各自的抗議呢?劉伯承同摯友鄒靛澄、謝南城商量好,每人用草紙寫一副挽聯(lián)送到靈堂,利用合法名義,行抗議之實。
這三副挽聯(lián)掛貼出來,由于詞句是從哀調(diào)中含有深沉的譏諷和譴責,特別引人注目,盤桓詳看,反復默詠。
劉伯承寫的挽聯(lián)是:
上聯(lián):戰(zhàn)馬長嘶浦河岸上湘楚壯士八面威風,
下聯(lián):昏鴉悲啼鳳凰山下洞庭孤魂四季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