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與歐洲殖民者的較量(1)

大國衰落之鑒 作者:劉景華


從歐洲撤退

奧斯曼土耳其人從占領東南歐和巴爾干半島,將原屬于拜占庭人及其強鄰的領土囊括在素丹版圖內(nèi)時,就將自己面對整個歐洲的敵視和對抗。在其龐大的帝國內(nèi),民族分離因素也日益增長,巴爾干各基督教民族開始謀求民族解放之路,塞爾維亞人和希臘人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成為全歐洲關注的中心。17世紀以后,中歐強國奧地利和東歐新興的俄羅斯帝國,開始激烈地爭奪巴爾干這片“中間地帶”,迫使土耳其人從歐洲撤退。

1606年,奧斯曼帝國與奧地利簽訂西特瓦托羅克條約,這是奧斯曼擴張史上第一次與交戰(zhàn)國以平等身份簽訂的條約,素丹承認奧地利皇帝是“羅馬皇帝”,意味著奧斯曼不再以征服者自居。但是,保持著擴張之余威的奧斯曼人還是在17世紀中頂住了法國人和奧地利人的軍事壓力,將威尼斯人勢力排擠出東地中海貿(mào)易區(qū),奪取了克里特島。不久奧斯曼人又卷入俄國與奧地利爭奪巴爾干半島和多瑙河流域的沖突。兩敗俱傷之后,奧斯曼帝國與俄羅斯人議和(1681年),俄國占有了基輔及其周圍地區(qū)。

1682年,奧斯曼帝國在柯普呂呂家族幾代大臣主持下進行改革,暫時恢復了以往的強盛和生氣,但這未能阻止奧斯曼大軍于1683年敗于維也納城下。隨后,奧斯曼人又在1687年第二次莫哈奇戰(zhàn)役和1697年的山塔之役中接連敗于奧地利人及其盟軍,任由其占領匈牙利、希臘和黑海沿岸;俄國沙皇則趁火打劫奪取了亞速海(1696年)。在英國和荷蘭的“調停”下,土耳其人接受了屈辱的卡洛維茨條約(1699年),將幾乎整個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亞,以及克羅地亞的大部割讓給了哈布斯堡王朝;將卡曼尼支、波多利亞和烏克蘭割讓給波蘭;將摩里亞及達爾馬提亞一些地區(qū)割讓給威尼斯。后來又將亞速海割讓給俄國,沙皇由此進入了本屬奧斯曼內(nèi)海的黑海地區(qū)。這個條約是奧斯曼帝國第一次作為戰(zhàn)敗國而簽訂的和約,是其退出與歐洲大國的競爭、走向衰落的重要標志。

1714至1718年,為了門德內(nèi)格羅的歸屬問題,奧斯曼人與威尼斯人發(fā)生了沖突,奧地利趁火打劫,強迫奧斯曼接受帕薩羅瓦茨條約(1718年),將貝爾格萊德和多瑙河流域大部分地區(qū)割讓給奧地利。在此期間,法國人使用外交武器有力地支持了土耳其人,換得了對奧斯曼治下東方基督徒的保護權。這一保護權,使法國越來越深地卷入土耳其和“東方事務”中,后來成為土耳其近代化改革的主要依靠力量。

黑海與克里米亞之爭

18世紀中期后,為了爭奪黑海上的重要戰(zhàn)略基地克里米亞,并維持對烏克蘭地區(qū)的控制,奧斯曼人與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發(fā)生了兩次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史稱俄土戰(zhàn)爭。從歷史上看,俄土戰(zhàn)爭的爆發(fā)是伊凡四世以來沙皇俄國向黑海和里海出海口發(fā)展的必然結果,奧斯曼土耳其人是阻止這一政策實現(xiàn)的強大障礙。西方海權國家不希望看到俄國繼續(xù)在東方擴張,積極支持奧斯曼人。1757年后,奧斯曼的東方鄰邦薩非波斯瓦解,帝國享受了一個較長時期的和平,成為歐洲事務的“觀望者”:它坐視歐洲列強的七年戰(zhàn)爭打得如火如荼;又靜靜地觀望葉卡特琳娜女皇削弱波蘭①。但波蘭事態(tài)的進一步發(fā)展,將奧斯曼帝國拖進歐洲政治漩渦中,第一次俄土戰(zhàn)爭(1768—1774年)爆發(fā)。

戰(zhàn)爭先后在多瑙河、克里米亞和高加索三個戰(zhàn)場進行,多瑙河為主戰(zhàn)場。最后,土耳其軍慘敗,簽訂了屈辱的“屈奇克—凱納爾賈條約”,承認克里米亞韃靼人的獨立,聽任俄國人割占亞速、克里米亞、第聶伯河和布格河之間的草原地帶等大片地方,從此,黑海不再是土耳其的內(nèi)海,而為俄土兩國所共有,俄國還獲得商船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自由進入地中海的權利,并成為摩爾多瓦、瓦拉幾亞以及土耳其境內(nèi)東正教徒的“保護者”。條約使俄國得到了歷代沙皇夢寐以求的出???,為向巴爾干擴張奠定了基礎。俄羅斯學者認為,沙皇發(fā)動俄土戰(zhàn)爭,有利于巴爾干各斯拉夫民族獨立和民族國家建立,恩格斯則認為,俄國對土耳其的戰(zhàn)爭,是“在解放的幌子下的侵略”,是“沙皇式的解放”。對于土耳其來說,壞事轉變成了好事,它開始放棄大帝國夢想,在以后一個世紀中逐步走上民族、民主和近代化之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