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缺水形勢的加劇,水資源已經日益成為一種稀缺的經濟和生態(tài)資源。南方與北方、省與省、市與市乃至縣與縣之間,水資源的多寡優(yōu)劣各不相同,要實現水資源的相對均衡就要跨地區(qū)調配水資源。長期以來,這種水資源的調配從來都是采取行政手段的無償調配,看起來公平合理,其實在調水的后面,總是存在巨大的不合理。丹江口水庫的建設使得下游長久受益,而水源地周邊的人民卻長期陷入貧困狀態(tài)就是較為典型的例子。用市場經濟的辦法來調劑水資源的供求關系,有利于水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也有利于供水與受水地區(qū)在經濟利益上互相補償。東陽義烏模式對丹江口水源地的啟示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水資源的分配說到底是利益分配,水資源分配中的利益沖突是國家決策部門在政策制定上不得不考慮的重大問題。在市場經濟日漸成熟的今天,現行的水資源分配體制既不能適應水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要求,也不能完全滿足供水與受水利益群體對自身利益的追求。水資源的分配體制迫切需要進一步改革。
更有經濟界人士敏銳地預測,鑒于中國南北水資源現狀如此懸殊,一旦水資源分配體系納入市場經濟范疇進行改革,中國的水權交易市場將會是一個需求巨大的新興市場。由于水與民生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有著最為直接的關系,水權交易市場的產生以及生活用水、工業(yè)用水、農業(yè)用水等不同水種交易價格的不同,水務行業(yè)將會成為一個很有發(fā)展前景的新興行業(yè)?,F在水務行業(yè)主要是由政府獨家壟斷經營,一旦推向市場,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將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強大的生命力。
國家最高水行政管理部門當然注意到了不同利益群體的訴求,在義烏市和東陽市的通水典禮上,水利部副部長索麗生說,東陽市與義烏市水權交易的成功實施,在步入市場方面意義重大。對于東陽和義烏兩市來說,不僅會讓東陽人進一步思考如何進行水資源的節(jié)約、配置、開源,也讓義烏市慎重考慮如何節(jié)約、利用好這些買來的水。
早在2001年8月,水利部副部長敬正書在“水權制度建設研討會”上,就代表水利部對水權改革發(fā)表了看法: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現有的水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越來越不適應水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要求。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交換基礎上的社會經濟形態(tài),而權利的清晰界定是交換的基本條件。在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由于在水資源方面的權利界定及相關制度建設滯后,使得自然狀態(tài)下水資源時空不均的問題更為突出。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進行工程、技術方面的努力外,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運用水權理論逐步建立完善的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實現水資源合理開發(fā)、科學調度、優(yōu)化配置、高效利用的管理體制和市場機制。
水權制度是規(guī)范水事關系中各方權利、責任和義務的制度,也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必不可少的制度之一。我國由于長期實行計劃經濟,水權界定比較含糊,水權在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清晰。1988年的《水法》基于當時對自然資源和市場經濟的認識對水的所有權進行了規(guī)定,并設定了取水許可制度這一獲取涉及水資源開發(fā)利用權利的機制。但是對相關的所有權、使用權及其他權利、義務和責任沒有清晰界定,對宏觀配置和微觀管理制度的規(guī)定也不完善和不具體。進入新世紀,水利發(fā)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隨著治水思路的調整,把水權制度當作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加以積極推進是現實的需要,更是水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的需要。
自2000年10月以來,水權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水利行業(yè)及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對水權問題的討論,并對水權及水權制度的建立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探索。水利部將繼續(xù)積極推進與水權有關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探討,特別要在水權理論的內涵、水資源的有償使用、水權流轉制度以及國家對水資源的宏觀配置制度和微觀管理制度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討。
從“南水北調”到“水權交易”,兩個名詞代表了兩種時代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