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海麟/主編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1936年8月,第十一屆奧運會在德國柏林舉行。作為中華全國體育協(xié)進會的最高負責人,張伯苓自然被列入了赴德國的名單。但事實上,他沒有成行。這里有一段不同尋常的南開校史:
北洋水師出身的張伯苓,以其深邃的全局觀,對于抗日戰(zhàn)局有著清醒而富有遠見的預測。1935年11月,為謀教育工作不因時局變化而中斷,張伯苓赴四川考察教育。他在長江江輪上,望著波濤翻滾的激流,想著國難當頭,籌謀自己鐘愛并為之獻身的教育事業(yè),心潮澎湃,詩興涌動,寫下言志之作:
大江東去我西來,北地愁云何日開?
盼到蜀中尋樂土,為酬素志育英才。
考察的結果,張伯苓決定在重慶興辦一所中學,以備一旦日本侵略者將戰(zhàn)火燃及平津之時,用以延續(xù)南開中學的教育生命。1936年3月,張伯苓委派得力助手喻傳鑒和嚴修之孫嚴伯符等人到重慶選址籌建新校。當年8月,新學校在重慶沙坪壩建成開學,取名南渝中學,意為南開(南)在重慶(渝)開辦的學校,張伯苓任校長,喻傳鑒任教務主任,韓叔信負責教學事務。
1936年4月24日,張伯苓接受《大公報》記者采訪時道出了原因:原本中國代表團公推他領隊赴德,但因他已在重慶沙坪壩選址興建南渝中學,8月底第一期工程完竣,9月10日他將出席南渝中學的開學典禮。因奧運會日程恰與這一時間發(fā)生沖突,所以,他不得不被迫放棄參加奧運會的機會了。
張伯苓雖然不能領隊赴德親臨賽場,但他仍對代表團提出了殷切的期望和建議。他說:“此次參加世運應認真目標,非僅為競賽,而在認識運動之真意義。所有未了問題,并宜在途中詳加研商。回國之后,關于體育之師資問題,尤當特別注意。”
可以說,這一次是張伯苓參加奧運會的最好時機,但在日本侵略華北,危機迫在眉睫,體育與教育發(fā)生沖突時,作為一個致力于教育救國的愛國教育家,在他嘔心瀝血興建的南渝中學建成之際,他還是毫不猶豫地以育才救國為重,第二次錯過了參加奧運會的良機。
后來事態(tài)的演變證明了張伯苓的預測: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fā),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到中國華北大地。7月29日、30日,日本軍隊在已經(jīng)占領天津的情況下,仍然野蠻地轟炸了被他們視為眼中釘?shù)哪祥_大學、南開中學、南開女中,使張伯苓多年奮斗的成果毀于一旦。
7月30日,正在南京的張伯苓發(fā)表談話,表示:“敵人此次轟炸南開,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zhì),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故本人對于此次南開物質(zhì)上所受之損失,決不掛懷,當本創(chuàng)校一貫精神,而重為南開樹立一新生命?!?/p>
1938年12月,根據(jù)南開校友會的建議,南渝中學改名為重慶南開中學,延續(xù)了南開中學的教育生命;南開大學則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內(nèi)遷昆明,組成著名的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書寫了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精彩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