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節(jié):自強不息,成敗由己(2)

李嘉誠財富筆記 作者:上官中元


這種中國傳統(tǒng)美德是李嘉誠為人處事的基礎,并由此延展成為他從商的準則。這些都得益于他父親的熏陶。

1928年7月29日,李嘉誠出生于廣東省潮安縣府城(現(xiàn)潮州市湘橋區(qū))面線巷一座古宅里的書香世家。

1940年初,11歲的李嘉誠隨家人為逃避日軍侵略戰(zhàn)禍,輾轉遷徙香港。

"未學經商,先學做人",這是李嘉誠經常說的一句話。李嘉誠的父親、滿腹經綸的飽學之士李云經面對現(xiàn)實,攜長子李嘉誠果決地走出象牙塔。他要求李嘉誠首先"學做香港人"。

首要的交際工具是語言。香港的大眾語言是廣州話。廣州話屬粵方言,潮汕話屬閩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香港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它是香港社會的一種重要語言工具。

李云經要求李嘉誠必須攻克這兩種語言,一來可以立足香港社會,二來可以直接從事國際交流。將來假若出人頭地,還可以身登龍門,躋身香港上流社會。

李嘉誠遵秉父旨,勤學苦練。即使后來因父親過早病故,李嘉誠輟學到茶樓、到中南鐘表公司當學徒,每天10多個小時的辛苦勞作后,他也從不間斷堅持業(yè)余學習廣州話和英語。

不能說語言與經商風馬牛不相及。試想,如果不懂廣州話,且不說難以在商場自由交往,就是生存質量也要大打折扣。賺錢從何談起?

英語更給李嘉誠帶來了無法估量的巨大財富。長江塑膠廠創(chuàng)業(yè)的過程中,李嘉誠就憑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外商直接接洽,贏得了使長江塑膠廠起飛的訂單。而李嘉誠之所以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塑膠花大王",其契機就源自李嘉誠從英文版的《塑膠》雜志獲取了可貴的信息。至于李嘉誠后來大規(guī)模的跨國經營,就更離不開英語了。

我們可以假設,李嘉誠只會說他的潮汕話,那他的商業(yè)活動就最多只局限于潮籍人士。他即使成功,也很有限。

求人不如求己

1943年,李云經英年早逝。一方面他沒有給李嘉誠留下一文錢。相反,還給李嘉誠留下一副家庭的重擔。但另一方面,李云經給李嘉誠留下了終生受益的豐厚遺產,那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

生活重擔與做人道理,在李嘉誠的商業(yè)生涯中有著至關重要的地位。

李云經臨終前,哽咽著對李嘉誠說了兩句話:"阿誠,這個家從此靠你了,你要把它維持下去啊!""阿誠,阿爸對不起你……"

就是因為對父親的承諾和對家庭的責任,年僅14歲的長子李嘉誠謝絕了舅父繼續(xù)供他上中學的好意,毅然決然地輟學求職。他要掙錢,要掙好多好多的錢。14歲的少年只有一個信念,就是要養(yǎng)活母親和弟妹。他必須掙錢。殘酷的生計,迫使李嘉誠別無選擇地走上從商之路。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