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節(jié):和氣生財,讓利于人(5)

李嘉誠財富筆記 作者:上官中元


證券界認(rèn)為,市場投入40多億資金,將會對1989年后香港股市的蕭條帶來刺激,有助于股市的復(fù)蘇。

嘉宏資產(chǎn)估值在每股5~6港元的水平,和黃開價4.1港元,即折讓一成多收購,顯然是肥了大股東,而損了小股東。

李嘉誠解釋嘉宏盈利前景有限,應(yīng)該是事實。但在1991年4月10日嘉宏股東會議上,小股東質(zhì)詢:嘉宏1990年財政年度業(yè)績在(1991年)3月8日公布時,盈利狀況甚佳,13.16億港元的年盈利比上一年增幅達(dá)29%。另外,嘉宏所控的港燈市值連月上升,也會造成嘉宏資產(chǎn)值增高,這都有益于嘉宏的發(fā)展。

小股東紛紛質(zhì)疑,并表示反對,嘉宏私有化建議在一片鼓噪聲中以不足1/4的支持而胎死腹中。證券界認(rèn)為:"流產(chǎn)的原因,是收購價偏低,收購方對嘉宏的評估與實際業(yè)績的差異。和黃出價太低,遠(yuǎn)不及1987年上市供股價4.3元的水平。李嘉誠素來關(guān)注小股東的利益,而和黃的收購建議對小股東照顧不夠,有失長實系的一貫作風(fēng)。"

"大限"滿后,1992年5月27日,和黃重提嘉宏私有化。收購價每股5.5港元,較停牌前收盤價高出32%,涉及資金58.38億港元。李嘉誠當(dāng)日表示,私有化目的在于簡化機(jī)構(gòu)等。對和黃是否供股集資來籌措收購資金,李嘉誠不做表態(tài)。

在7月10日的嘉宏股東會議上,私有化建議以96.7%贊成票獲得通過。這次私有化,和黃以每股5.5港元的價格收購小股東36.6%的股權(quán),實際動用資金50.84億港元。這次的收購價,比上一次的出價4.1港元提高了36.62%,但比資產(chǎn)凈值每股6.4~6.5港元的水平仍有折讓。

收購之所以成功,是既保全了大股東自身的利益,又顧及了小股東的利益。這次私有化,既有失敗的教訓(xùn),又有成功的經(jīng)驗。

貪小利則不能賺大錢

人們常說,商人都是唯利是圖的,這句話誠然不錯。可是不同的是有的人是為小利,賺到的是小錢;有的人則舍棄小利,賺回來的卻是大錢。那些賺大錢的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者,李嘉誠主張"經(jīng)商應(yīng)該講利,但要對利有一個正確的估算,絕不能把天下所有利全盤皆收,而是要'舍小利取大利'讓大家都有蛋糕可吃"。這就是李嘉誠堅守的經(jīng)商哲學(xué)。

在繁華的香港,李嘉誠能將致富與遵守道德規(guī)范較好地結(jié)合一體,實為難得。對這么一個"完人",誰不愿意與他做生意呢?由此可見,既守道德,又生財有術(shù)者,實在是商家中的佼佼者。同時,企業(yè)富有凝聚力,員工精誠團(tuán)結(jié),為老板出力,這個企業(yè)必定大有前途。

李嘉誠在董事袍金上的做法,成為香港商界和輿論界的美談。李嘉誠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長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xì)w入長實公司賬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這5000港元,還不及公司一名清潔工在20世紀(jì)80年代初期的年薪。以80年代中期的水平,像長實系這樣贏利狀況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家公司就該有數(shù)百萬港元。進(jìn)入90年代,便遞增到1000萬港元上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