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抑郁癥是憋出來的

抱怨的藝術 作者:(美)蓋伊·溫奇


25歲的丹尼斯是個性格開朗的新英格蘭年輕人,他剛搬到紐約并在一所法學院求學。在開學前,他來咨詢如何應對從小城鎮(zhèn)搬到大都市所面臨的變化和挑戰(zhàn)(是他做臨床醫(yī)學家的媽媽要他這么做的)。丹尼斯的大學生活的最初幾天過得非常糟糕。首先,他的助學金出了問題(那需要一大堆的書面文件,但最終能夠解決)。另外,他的室友喜歡在深夜看血淋淋的恐怖片,而這類電影一向是丹尼斯最受不了的。然后,他去書店,卻發(fā)現銀行把他的信用卡額度限得太低,使他無法買齊所需的書。而最雪上加霜的是,他兩周前訂購的手提電腦還沒送到。

無比煩惱的丹尼斯來到助學金辦公室,那兒的一個“不耐煩且超負荷工作”的員工叫丹尼斯提供一些本已經提交過的檔案材料,可丹尼斯已經沒有副本了。接著,他又去了銀行,想申請調整信用卡額度,但這需要老家銀行的資料證明,他也沒有。沮喪的丹尼斯回到宿舍倒頭就睡,深夜他被令人毛骨悚然的尖叫吵醒。他沖進客廳,室友又在那兒入迷地看著《猛鬼街》。丹尼斯的忍耐到達了極限,對室友咆哮起來,指責他太自私,不為他人著想。他的室友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因為他不知道丹尼斯已經睡著了。據丹尼斯的說法,他們的爭論聲很大,甚至都可以壓過《猛鬼街》里受害人的慘叫聲了。第二天,丹尼斯的新手提電腦終于送來了,但每次他打開網絡瀏覽器時系統(tǒng)都會崩潰,他用盡了辦法,似乎都不能解決問題。丹尼斯不得不放棄努力跑到學校去,此時他上課已經遲到了。

丹尼斯那天下午來和我會面時,已是極度沮喪。他先號啕大哭,接著說他承受不了法學院的壓力,決定回新英格蘭去。我很震驚,安慰他說他碰到的所有問題都和他的學業(yè)無關。但那時,丹尼斯已經感到身心俱疲,他覺得哪怕是再小的問題他也無力解決了。

我意識到丹尼斯已經一步步走向抑郁,貌似他已完全地被打擊得絕望了。情況變化之快令人震驚。一周前,丹尼斯雖對開學有些擔憂,但他的言談舉止都流露著積極自信。我費盡辦法想讓丹尼斯重新考慮一下他的處境,但都失敗了。他覺得考慮留下這個念頭都讓他無法忍受。一周后,他就離開了紐約。

丹尼斯的不幸給我們展示了習得性無助所隱含的真實威脅——而更可怕的是,習得性無助能在各種情況下滋生。丹尼斯第一次解決問題失敗后,無助就慢慢演變成一種廣泛的無力感和無用感,最終導致他做出沖動不成熟的決定。他確信自己無法達到法學院的要求,盡管他從沒在同學、課程或是與教授關系上遇到過問題。

馬丁·塞利格曼和其他研究者通過眾多的實驗,總結出了習得性無助是怎樣從一個事件傳播到其他事件中的。但隨著進一步的思考,馬丁·塞利格曼意識到了他們的邏輯中有一個大問題?;旧衔覀兯腥硕紩偷つ崴共畈欢啵庥隽钊舜鞌〉谋г?。如果習得性無助真的那么輕易就發(fā)生作用,如果抑郁通常會隨之產生,那為什么并不是所有人都感到無助而走向抑郁呢?塞利格曼復查了他們的數據,并以一種深刻的洞察力思考得出了結論。

并非所有的老鼠和狗都會在無法回避電擊后變得無助,在面對無法解決的問題時也并非所有人都會無助。不管做什么,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從不放棄的,同時八分之一的人從一開始就感到無助。為什么能不斷奮斗不屈服于無助,而另一些人卻在麻煩一出現時就崩潰了呢?

三十年前,塞利格曼就剔除了這個具有深遠意義的問題。難道真的存在什么因素或特性讓一些人對習得性無助免疫,并且快速從抑郁中復原?為什么另一些人卻無法抵抗習得性無助而更容易陷入抑郁的羅網呢?我們又能從這些特性中學到什么,讓我們可以避免習得性無助?

這些問題的答案與我們最初是如何看待遇到的困境緊密相關。具體來講,它可歸結為一個重要的因素——到底誰該對我們的問題負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