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趙紫凌
經驗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實驗說:人的視覺糾錯系統(tǒng)在可靠性上比不上觸覺糾錯系統(tǒng),你的手腳比眼睛更值得相信!
筆誤不容易看出來,因為視覺和注意力常常和你開玩笑。但是,當眼睛不管事的時候,手指卻可以司其職。實驗表明,筆誤時,打字速度會下意識放慢,如果你的手指在飛快地敲擊當中不自覺地停頓了一下,那么請你的眼睛也稍微停頓看一下屏幕。那一刻,沒準就發(fā)現自己的錯誤了。
交流誤會
人們說話的時候常常會有口誤,想的是“話都不會說了”,一出口卻成了“說都不會話了”。在全民網聊的時代,筆誤更是數不勝數,你想寫的明明是“像我嗎”,可用拼音輸入法輸出來的卻成了“想我嗎”,由此引發(fā)無窮無盡的誤會和麻煩……
一個外星人肯定想不通地球人為何如此愚蠢,而認知機械工程師也不會接受這種智能機器如此差勁的糾錯能力。
在你還沒陷入“語言交流是否可能”的哲學思考之前,我必須告訴你一個聽起來難以置信的事實:其實你的手指也許可以感受到這些錯誤。
“糾錯系統(tǒng)”的研究
范德堡大學的戈登·洛根(Gordon D. Logan)與馬修·克倫普(Matthew J. C. Crump)在一項實驗中發(fā)現,以往被人們的經驗所確定的認知糾錯系統(tǒng)似乎并非那么單一化。對于交流活動當中的語言認知和拼寫檢查這項任務,人類大腦中至少有兩套相互獨立的系統(tǒng)在運作。
首先,需要了解人在打字時到底是依靠什么來確定自己是否有拼寫錯誤。實驗找來了100名打字速度為40詞每分鐘(每個單詞平均長度在5個字母以上)的大學生。在實驗室等待這群打字高手的,除了兩個心理學家,還有為他們精心設計的一個“字符插入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就像木馬一樣,在參與者打字時,會選擇性地糾正他們45%的輸入錯誤,同時又會在原本正確的句子里神不知鬼不覺地插入6%的輸入錯誤,比如把單詞當中相鄰的兩個字母顛倒一下。
同時,打字鍵盤還與一個信號檢測器相連接,它能夠記錄下打字者在什么時間鍵入了哪些字母。
有趣的現象發(fā)生在“檢測”階段。測試者打出的文字會顯示在大屏幕上,戈登一面數著文字里出錯的地方,一面提示測試者表現的不足之處。此時,測試者會無一例外地相信屏幕: 凡是大屏幕上顯示出錯的詞,他們都會認為是自己打錯了,而那些原本打錯,卻被自動修正的單詞都被他們看做是自己正確的輸入。顯然,這些參與者的判斷依據都是自己的雙眼。
戈登的這個小把戲揭示出,眼睛是靠不住的,它們輕信了屏幕,背叛了自己的主人。不過,真正的關鍵部分卻是鍵盤連接的信號檢測器給出的答案:當人出現打字錯誤時,手指的停頓時間更長。這個現象在整個測試中沒有任何一次例外。也就是說,我們的手指對錯誤的反應是百分之百正確。
以上發(fā)現不禁讓人感嘆,難道我們的手指,也就是最低層次的觸覺系統(tǒng),才是認知活動中最權威的裁判?
“認知機制”的差異
從認知系統(tǒng)的差別上看,這兩套機制各自的特點應該不難理解。85%的信息輸入依靠視覺,這一最主要的認知系統(tǒng)在打字和寫字的時候,能通過視網膜上生成的影像來和大腦里的命令相比對。假如看到的和想看到的一致,那么就是寫對了,反之則寫錯。
然而對于觸覺而言,手指里的迷走神經卻是通過空間定位的方式來比對印刻在腦海中的鍵盤字母方位和手指敲擊的具體位置。假如空間位置能夠匹配,就說明打對了,反之則錯。而且一旦感覺錯誤,大腦會下意識地根據手指反饋補上一道修改命令。這樣一來,從成功率上講,你的手顯然更值得相信。所謂“眼見為實”是真的嗎?看到這里,我想你應該有答案了。
所以以后,請跟著感覺走,如果你的手指在飛快敲擊當中不自覺地停頓了一下,那么你的眼睛也不妨稍微停頓一下,那一刻,錯誤也許就從屏幕上跳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