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好大學成就好未來?
“頭懸梁,錐刺股”的故事我們都很熟悉,“映雪囊螢,鑿壁偷光”
的故事我們也不陌生。這些都是古人用功苦讀的寫照。
今天,當我們在感嘆古人刻苦,抑或是嘲笑古人無知時,我們自己也不知不覺進入了古人的行列: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曾幾何時,進入了大學的門檻就等于擁有美好的未來,考上好大學,成了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心聲。然而,時代在發(fā)展,也在變化。如今的大學生,光環(huán)已不再奪目,很多大學生畢業(yè)即進入失業(yè)的行列。
面對現(xiàn)狀,我們該如何認識大學與未來呢?是繼續(xù)追求好大學,成就好未來的夢想,還是我行我素,認定天生我材必有用呢?
發(fā)明大王愛迪生,除了在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面有發(fā)明和貢獻以外,在礦業(yè)、建筑業(yè)、化工等領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創(chuàng)造和真知灼見。他一生共有約兩千項創(chuàng)造發(fā)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這位大發(fā)明家8 歲開始上學,但僅僅讀了三個月的書,就被老師斥為“低能兒”而攆出校門。從此以后,母親成了他的“家庭教師”。
在母親良好方法的教育下,愛迪生對讀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以后的時間里,他不斷學習,不斷鉆研,最后贏得了“發(fā)明大王”的桂冠。
愛迪生的文化程度極低,對人類的貢獻卻這么巨大,他的“秘訣”
是什么呢?這得歸功于他超乎常人的艱苦努力。當有人稱愛迪生是個“天才”時,他卻解釋說:“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p>
再來看看因春晚迅速走紅的小沈陽,他手里攥著的,只有一張小學畢業(yè)證。而香港首富李嘉誠連初中都沒讀完。
臺灣著名漫畫家蔡志忠先生也沒有很高的學歷,少年時,他雖以優(yōu)異的成績進入令人羨慕的著名初中,然而卻因熱愛漫畫,率性地放棄了正規(guī)的學業(yè),不顧師長親友的反對,堅決地去走自己想走的路,同樣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不難看出,上不上好大學,與一個人的前程和未來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而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你是否對自己的未來有基本的構想,能否圍繞著這個目標去為之努力和拼搏。
當然,上個好的大學,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良好的環(huán)境和教學條件下,我們會學到更多東西,它不但能完善我們的知識結構,還有助于提升我們各方面的綜合能力。
因為當你擁有了更多的知識和能力,日后走上社會,不管做什么,你都有足夠的信心去做好它。比起沒有上過好大學,知識結構相對較低的那些人,你無疑擁有更大的優(yōu)勢去制造和抓住機會,從而贏得不一樣的未來。
北大學生賣豬肉,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數(shù)年前,北大畢業(yè)生陸步軒當屠夫的新聞曾一度傳遍大江南北,并引發(fā)了人們關于此行為是否浪費人才的大討論。數(shù)年之后,另一位北大才子陳生也悄悄進入養(yǎng)豬行業(yè),并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在廣州開設了近家豬肉連鎖店,營業(yè)額達到2個億,被人稱為廣州“豬肉大王”。
陳生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十多年前放棄了自己在政府中讓人羨慕的公務員職務毅然下海。他賣過菜,賣過白酒,賣過房子,賣過飲料。
今天,他已經成為擁有數(shù)千名員工的集團董事長。
決定我們人生成功與否的不是高考,不是大學,而是你真正步入社會后的表現(xiàn)。所以,如果不想讓自己隱沒在庸庸碌碌的人群里,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變得卓越,變得與眾不同,這不取決于哪所大學,也不取決于大學的好壞。
成功與否,這多半取決于自己的選擇。 8.狀元就是未來的精英嗎?
當高考狀元被炒得熱火朝天的時候,《1999-2007 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卻為我們敲響了一記警鐘:在1999—2007 年所有的杰出企業(yè)家中,沒有一位是高考狀元;學術領域,中國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名單中,也沒有出現(xiàn)高考狀元的名字;杰出政治家中,同樣沒有高考狀元。丁肇中也說過:“我所認識的20 世紀和21 世紀拿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很多,其中很少是學校里面考第一名的?!边@一現(xiàn)象已經引起了教育學家的關注:那些像流星一樣的狀元們,他們曾經的光環(huán)為什么沒能繼續(xù)?而作為普通人,我們也不得不想:難道狀元的價值只是給我們展示一下“狀元”二字的含義?
教育是一個宏觀的概念,我們無從評頭論足,但我們至少應弄明白什么樣的教育更有助于我們成為行業(yè)的NO.1。
某家大型國企的市場總監(jiān)崗位進入最后一輪的復試,只有A、B 兩人有幸參與此輪角逐。人事部分別給A、B 兩人各200 元人民幣,要求他們用200 元為公司贏利1000 元,時間為48 小時,并分別給A 和B 兩名助手。
因為時值元旦,A 帶著兩名助手直奔某批發(fā)市場,購得一批小禮物擺在校園門口吆喝;而B 則是兵分兩路,一名助手跑到某愛心基金會聯(lián)系義賣方案,另一名則與B 批發(fā)購置禮品,并在賣主那里磨下一批免費贈送的紅包,然后將批發(fā)禮品剩下的零錢,分分角角地裝在紅包里,他們隨后進了校園,三人兵分三路:B 去敲各宿舍的門,兩名助手分別去食堂及校園里人群多的地方,采取個個攻破戰(zhàn)略,以紅包做誘餌,買禮品可獲贈紅包。兩天過后,A 賺得586 元,而B 則賺得了元,除去盈利捐贈的50%,剩余的1104.2 元與A 所賺相差了一倍還多,很明顯,市場總監(jiān)的職位被B 拿得。
我們來看A 和B 的教育背景:A 畢業(yè)于國內某知名大學,B 是一名國際本科的學生,國內階段就讀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國際課程班,國外階段就讀于格里菲斯大學。B 對于自己獲得這樣的結果說是意料之中的,因為他的營銷戰(zhàn)略兼顧了目標群體的消費心理和國際化營銷戰(zhàn)略理念,首先,元旦季節(jié)是學生購買禮物的高峰階段;其次,要抓住消費者的喜歡拿紅包討個吉利的心理,這是中國人所特有的消費心理;再次,義賣會抓住消費者不會拒絕獻愛心的心理。這種營銷模式在國外很常見,比如環(huán)保義賣、紅十字會義賣等。
最后,B 說:“正因為這種國際本科的教育模式讓我對國內和國外的文化、經濟、政治都有所了解,所以才會有今天綜合素質比較突出的表現(xiàn)?!?/p>
由此可見,“狀元”只是知識考試的成功者,而不一定是情商素質和社會綜合素質的優(yōu)秀者?,F(xiàn)如今的不少家長和教育工作者也清楚熱炒“狀元”是一種不理智行為,可在升學率的考核和功利刺激下,還是身不由己地成為熱炒“狀元考生”的推波助瀾者。
但是,社會需要的不是分數(shù),而是實踐能力和綜合能力均優(yōu)的“行業(yè)NO.1”。今天的“考試精英”不一定是明天的社會精英,“狀元”
只是試卷上的成功者,是知識擁有的成功者,卻不一定是活力的創(chuàng)造者,考試的成功只是暫時的,它并不代表未來也成功。
所以,身為狀元的我們,要想成為未來社會的精英,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要全方位地培養(yǎng)自己,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性、獨立且富有主見的具有綜合能力的“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