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魯迅參與“索薪”斗爭(3)

魯迅時代何以為生 作者:陳明遠


于是,魯迅同時在四五所高校和兩所中學兼職,幾乎每天要講課,每月所得應有70銀圓(合今人民幣近3000元)左右。這不能不認為除了文學事業(yè)愛好以外,還帶有經(jīng)濟上的考慮:就是盡量多掙錢貼補開支。

何況經(jīng)濟因素很重要,這一點,只要細讀魯迅《娜拉走后怎樣》、《端午節(jié)》、《幸福的家庭》、《在酒樓上》、《傷逝》、《孤獨者》以及他與許廣平的通信,就可窺其端倪。

1919年五四運動以后,在學生們的鼓舞和帶動下,北京各院校教職員也聯(lián)合起來,為“索薪”而罷課罷工。這個正義行動得到了一些進步者的支持,也難免遭到一些守舊者的異議和責難。李大釗挺身而出,在《新生活》雜志第19期(1919年12月28日出版)發(fā)表兩篇評論,主持正義,其一是《生活神圣》,文中說:

此次教職員因薪水問題罷業(yè),許多人還是拿冠冕堂皇的話來責備他們。就是他們自己,也有些人覺著因為吃飯問題罷業(yè)不好意思似的。我以為倒是光明磊落的要求生活權,是一種很體面很正當?shù)氖?。不要套些假面具,把生活神圣的光華遮蓋了。

其二是《大聯(lián)合》,文中說:

五四、六三以來,全國學生已成了一個大聯(lián)合。最近北京各校教職員也發(fā)起了一個聯(lián)合,對于全國教育的根本和個人的生存權,有所運動。我很盼望全國的教職員,也組織一個大聯(lián)合,更與學生聯(lián)合會連(聯(lián))絡起來,造成一個教育界的大聯(lián)合。我很盼望全國各種職業(yè)各種團體,都有小組織,都有大聯(lián)合,立下真正民治(民主)的基礎。

但是,對于教育部公務員們組織的“索薪”斗爭,魯迅一開始的態(tài)度并不積極。證據(jù)是魯迅本人的《日記》和其他文章。

1920年教育部公務員們第一次組織“索薪團”,到財政部靜坐抗議,但查《魯迅日記》未見記載。

1921年4月8日,北京大學等八校教職員因抗議北洋政府克扣教育經(jīng)費全體辭職,并通電全國。6月3日,“北京小學以上各校教職員聯(lián)合會”罷課,并為維持教育舉行請愿。8月15日,教育部公務員因欠薪達五個月召開全體會議,決定停止辦公。但查閱《魯迅日記》,均未見記載。魯迅沒有參加“六三”等示威運動。

因北洋政府克扣教育經(jīng)費,教育部及國立各校財務枯竭,長期欠薪,魯迅在本年日記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借款的情況。例如:

4月5日上午從齊壽山假(借)泉五十;4月12日下午托齊壽山從義興局借泉二百,息分半(每月得付息30圓的高利貸);4月26日午后從齊壽山假泉二十;5月30日下午從李遐卿假泉四十;6月4日下午從齊壽山假泉五十……

《魯迅日記》到10月24日記載“下午往午門索薪水”,但無結果,只有繼續(xù)借債度日。《魯迅日記》載11月3日晚從齊壽山借泉卅;11月9日從大同號假泉二百,月息一分,還齊壽山卅。

12月16日,教育部薪金拖欠半年,魯迅與15名科長、主任聯(lián)名呈文中華民國政府,這時他才公開參與“索薪”抗爭。

《魯迅日記》載:1920年他共收入1月至9月教育部薪水2640圓,平均每月220圓,拖欠3個月的薪水900圓。1921年共收入教育部薪水2490圓,平均每月207圓7角,拖欠半年多的薪水。1922年日記缺失,僅存斷片,據(jù)許壽裳摘錄手抄本:教育部除補發(fā)去年下半年薪水外,尚拖欠本年三個半月的薪水。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