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企業(yè)是雇員的工具。原因有以下兩點:首先,人們是否加入一個企業(yè),他自己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成為企業(yè)的員工,是一種自愿的利己行為,這種利己行為的背后,必然是將企業(yè)視為自己實現某些目的的工具。其次,人們有權退出一個企業(yè)。如果他認為企業(yè)已經不是實現他個人目的的最佳選擇,那么他有權選擇退出。
3.有限的物質利益與無限的精神生活
追求幸福,有兩個發(fā)展的向度:一個向度是追求物質世界,另一個向度是追求精神世界。
人的存在不能脫離物質世界(事實上,多數企業(yè)人都能夠得到基本的物質世界保障),但與物質世界相比,精神世界則更為豐富、廣大。與有限的物質利益相比,精神生活可以有近乎無限的發(fā)展,而且并不以消耗資源和破壞環(huán)境為代價。當今全球發(fā)展的一個根本矛盾,是人類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產生的巨大的資源消耗和環(huán)境破壞導致的人與自然的矛盾。這個矛盾日益尖銳,而要緩解這個矛盾,只有適當收斂人們向物質世界的無度索求。
物質世界具有排他性,分享便會減少?!柏殹弊?,從字形上看,它的意思就是“分錢”(分貝,貝就是錢),錢被分享便是“貧”。但在精神世界,越分享反而會越富有。對物質的追求,會導致競爭、矛盾、對抗甚至戰(zhàn)爭;而對精神的追求,卻會帶來開放、友愛、合作、共鳴和共贏。
從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角度看,單純追求物質利益和消費主義的文明模式是不可持續(xù)的,因為有限的自然資源將會因為物質主義的欲望膨脹而迅速消耗殆盡。因此人類文明的模式必然需要向注重創(chuàng)造、分享和精神生活的方向轉移,這是避免人類產生深層危機的明智選擇。
當代中國以物質主義為主的社會氛圍無疑受了西方“資本擴張運動”的影響,要擺脫這種消極的影響,需從中華文化的文化根本上汲取營養(yǎng)。
中國古代是重視精神生活的,這種對精神生活的重視,與漢字的固有優(yōu)勢有關。
漢字是一種意蘊深遠的文字符號,象形、簡潔和對稱等特點,使其具有獨特的審美功能,為人們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精神空間。比如,“與我心有戚戚焉”這句簡單的話就能使人們產生強烈的共鳴,一個詞就能產生心靈的美好體驗,拉近人們的距離,創(chuàng)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