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莫支部這種輕視以至反對黨員理論學習和文化學習,把支部工作局限于生活瑣事,開展無原則黨內(nèi)斗爭的錯誤作法,違背了黨內(nèi)正常的民主生活制度,脫離了中山大學的實際情況,干擾了正常的學習生活,必然遭到廣大黨團員的反對,普遍的不滿情緒在廣大黨團員中間持續(xù)高漲。終于在1926年春天的一次黨員大會上,絕大多數(shù)黨員都對旅莫支部脫離實際的工作指導方針和官僚主義作風進行了激烈批評,與支部負責人任卓宣展開了辯論。
積極學習俄語和理論的王明,自然對旅莫支部的錯誤作法表示不滿。在討論會上,王明一馬當先,與任卓宣展開了辯論。能言善辯的王明“緊緊抓住大家要讀書和反對開檢討會的共同心理,開始同任卓宣辯論。他講得有條有理,富有煽動性。當年在火車上是個木頭,如今成了能說會道的雄辯家。他露出了鋒芒,顯出了才華,得到了大家的擁護,后來就選他當了學生公社的主席(就是現(xiàn)在的學生會主席)”。
在關(guān)于旅莫支部問題的討論會上,最后由參加會議的校長拉狄克作了長篇講話。拉狄克在講話中對旅莫支部的錯誤進行了嚴厲的批評,并在講話結(jié)束時,宣布解散旅莫支部。
旅莫支部的作法失去了大多數(shù)黨團員的支持,存在了半年左右就被解散了。王明卻在這場辯論中初露鋒芒,也引起了米夫的重視。在1926年9月初舉行的“學生公社”改選大會上,王明一躍成為中山大學學生組織“學生公社”的主席,1927年回國擔任中共北京市委書記的馬駿,當選為“學生公社”的秘書。
中山大學的“學生公社”相當于今天的校學生會,是學生自己管理自己的組織。在中山大學第一期的三百多名學生中,有俞秀松、馬駿這樣的中共早期黨員;也有張聞天、沈澤民等在國內(nèi)時就有一定名望的學者;還有鄧小平、傅鐘這些曾到歐洲勤工儉學的學生。王明能夠在入學一年后就成為“學生公社”主席,也確實表明他得到了米夫的重視和有一定的才能。
如果說王明在反對旅莫支部的錯誤中只是初露鋒芒,那么,擔任“學生公社”主席,則為王明的崛起提供了可能。雖然這個群眾組織的首領(lǐng)并不是黨內(nèi)職務(wù),但它卻為王明擴大在校內(nèi)的影響,特別是與校方的接近提供了優(yōu)越條件。
當不久后王明成了米夫的翻譯時,這位當時在國內(nèi)還默默無聞的黨員,便開始踏上了進軍中共最高領(lǐng)導權(quán)力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