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皮筋
跳皮筋,又叫跳橡皮筋、跳猴皮筋、跳橡皮繩,地方不同叫法不一樣,是一項不拘人數(shù)、不論氣候、對場地要求不高的兒童游戲。皮筋由橡膠制成,長兩三米左右,并且可以抻長。將皮筋固定之后,即可以來回踏跳。
跳皮筋沒有特別的規(guī)定,三人以上就可以玩(如果人數(shù)不夠,把皮筋套在兩張椅子上也可以跳,但人多玩起來更開心)。人多則可以分成兩組,邊跳邊唱。跳皮筋之前先要猜拳定順序,輸?shù)囊环睫酉鹌そ?。皮筋高度從腳踝開始,依次是小腳肚、膝蓋、大腿、腰部、胸部直到耳朵、頭頂。
按規(guī)定動作,完成一套則上升一個高度,先完成所有動作的一方算贏。中途出錯則換人來跳。跳皮筋主要以跳躍為主,中間穿插著點、勾、邁、挑、跨、壓、拌、踢、攪、踩、轉(zhuǎn)、繞等十幾種動作。
那時候,學校操場、胡同里弄、尋常巷陌……經(jīng)常可以看到一群小姑娘跳皮筋的身影。她們一邊跳一邊嘰嘰喳喳地念著:“馬蘭開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好像一群歡快的小鳥一樣,在兩三米長的皮筋間翻飛跳躍。
多少年過去了,閉上眼睛,很多人還能回憶起那些為跳皮筋顧不上吃飯,為得到一根好橡皮筋睡不著覺的情形。一根小小的皮筋,讓童年充滿了甜蜜與笑聲,讓不相識的伙伴成為最好的朋友。
我相對來說個兒比較高,跳皮筋個高占便宜。
洪晃(生于1960年代,作家)
布娃娃
很多女孩子都有關于布娃娃的回憶。就像每個男孩子渴望擁有一支玩具槍一樣,每個女孩子都希望擁有一個自己的布娃娃。一個可以終日抱著,可以對它哭、對它笑的布娃娃。
女孩子會像對待自己的小孩一樣,給布娃娃穿衣服、穿鞋子、扎小辮子……把它打扮得漂漂亮亮。有些女孩子,還給自己的布娃娃取上好聽的名字,喂它吃飯,幫它洗澡,提前體會做媽媽的快樂。
布娃娃同時也是女孩子最知心的伙伴。無人的時候,可以對著它說悄悄話。有些話也許連爸爸、媽媽都沒告訴過,卻全部吐露給了布娃娃,因為它是值得女孩子信任的。這時布娃娃總是睜著它的大眼睛,微笑地看著女孩子,好像全部聽懂了一樣。
最初布娃娃都是大人們縫制的。他們用布做好娃娃的身體四肢,然后縫上眼睛和嘴巴,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布娃娃便出現(xiàn)了。后來有了用布或塑料做的洋娃娃,它們會眨眼睛、會說話、會啼哭,還有金黃色的頭發(fā)和漂亮的裙子。最風靡的則是芭比娃娃,它不但有名字、生日,還有自己的寵物、汽車和男友。
有人曾說,洋娃娃可以看做小女孩財富的象征,哪個女孩擁有最多的洋娃娃,哪個女孩的洋娃娃是舶來貨,哪個女孩的洋娃娃會走路和叫媽媽,她便是最富足的。然而對于女孩子來說,無論是簡樸無華的布娃娃,還是繁復絢麗的洋娃娃,都是難以忘記的。因為童年時期,她都曾悉心疼愛過。
一個布娃娃,可以做無數(shù)件衣服。我們怎么找到那些布料呢?就到街頭縫紉店問老板要邊角料。
王麗萍(生于1960年代,編劇)
為了給布娃娃做衣服,我把我媽媽最喜歡的一條深藍色連衣裙給剪了。那是我闖的最大的一次禍?,F(xiàn)在看見它,我都佩服自己。當時可能七八歲,就會給布娃娃做拖地的風衣,而且扣眼都鎖得很漂亮。
姜培琳(生于1970年代,模特)
捉迷藏
“藏好了嗎?1、2、3、4……我來了?!卑殡S著童稚的聲音,一個“找”與“藏”的游戲就開始了。藏的人挖空心思地把自己藏起來,找的人絞盡腦汁地去搜尋每一個可疑的角落。這大約是很多人都記憶深刻的一幕。
心理學家說,捉迷藏的過程中,藏匿起來不讓別人發(fā)現(xiàn)和經(jīng)歷多方尋找終于發(fā)現(xiàn)藏匿者,都能引起孩子的快感,還可促進其認識、體能、情感、社會性等各方面的發(fā)展。這恐怕也是捉迷藏的游戲在各地都廣為流傳的原因。
捉迷藏是普通話的叫法,在不同的地方它有不同的稱謂。如“躲貓貓”、“蒙蒙狗”、“藏沒”等。但游戲規(guī)則基本相似:首先選定一個游戲范圍;然后用猜拳或手心手背的方式挑出捕捉者;捕捉者背過頭去,開始數(shù)數(shù);其他人在這段時間把自己藏起來;捕捉者數(shù)完數(shù)后,開始尋找躲藏起來的人;其他人可以乘他不注意時轉(zhuǎn)換位置;躲得最久的人,算是贏家,最早被發(fā)現(xiàn)的人,下次改做捕捉者。
捉迷藏最適合在躲藏點比較多的地方,如公園、森林、房子等。在那些無憂無慮的日子里,找到隱藏在假山后面、大樹底下、大衣柜里的小伙伴,無疑是最快樂的事。或者把自己藏起來,然后體會被找到、被關注的感覺……很多年以后,這些依然讓人們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