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rwick Street Market
貝利克街市集:便宜揀好康
如果你是英國流行搖滾樂團“綠洲”( Oasis)的忠實粉絲,可能聽說過 Berwick Street,因為這條位于倫敦 Soho的小街,正是“綠洲”巔峰時期的專輯《 ( 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的封面拍攝地點。如果“綠洲”只會令你聯(lián)想到番石榴汁或柳橙汁,那么這個地名對你或許代表另一個意義:在物價高昂的倫敦市中心,一個可以買到便宜水果和蔬菜的小小街市。
Soho的果菜市集自一八四○年代起便屹立于貝利克街,晚近以來,由于都市更新之故,菜市場規(guī)??s小許多,如今僅余幾個果菜攤、一個花攤和一個面包攤。除周日外,每天早上九點左右直到傍晚六七點,依然為 Soho的居民、上班族和附近小型餐館的業(yè)者,供應(yīng)新鮮又平價的蔬果。
這兒的東西有多便宜呢?傍晚減價時刻,攤販把盛在不銹鋼盆中的貨色排在攤子最前方,一盆只要一英鎊,里頭可不光是本就不貴的洋蔥、西紅柿哦,往往還有并未枯萎、仍然新鮮的高價果菜。有一回,我立在攤前,端詳這五顏六色的減價農(nóng)產(chǎn)品,心想要不要也買上一盆呢。還在猶豫時,賣菜的大叔把盛著一大捆綠蘆筍的不銹鋼盆放下,說時遲那時快,橫里突然伸出一只手,一把抄起鋼碗。我轉(zhuǎn)頭一瞧,是位踩著高跟鞋的白領(lǐng)女士,此姝真是眼疾手快,令人佩服,超市里一把蘆筍要價三四英鎊哩。
這一攤的大叔和他在這菜市場上的同行多半講得一口 Cockney腔的英語,我那兩只連標準英國腔都聽不太慣的耳朵,聽到這口音濃烈、部分用字也不同的東倫敦方言,更是備受考驗,有時實在搞不清楚大叔到底在講啥。有些字我還懂,好比說一個 quid就是一英鎊,可是“十個鮑伯”( ten bob)是多少,可就難倒我了,索性把小鈔和銅板攤在掌心,請大叔自己動手拿。喔,原來是五十便士,半英鎊啦。
我朝北走到市集最末的面包攤,這家的面包極好,有意大利式的拖鞋面包、佛卡夏扁面包,也有法式鄉(xiāng)村面包。我們尤其愛吃老面發(fā)的圓球面包,外殼脆硬,內(nèi)里扎實,微酸耐嚼。這一攤每周六打烊,還好本店就在波托貝羅路上,可以去那兒補貨,順便逛逛周六的大市集。
Soho是倫敦市中心著名的“食色”區(qū),華人移民和留學(xué)生來這附近的唐人街大啖中國菜,游客來這里看小電影、春宮秀或嘗試各種異國食物。坦白講, Soho其實相當觀光化,部分區(qū)域甚至有點庸俗。幸好還有貝利克街市,它不但讓旅人多少能體會到倫敦平民生活的片段,更得以捕捉到古老倫敦的吉光片羽──這同樣的語言、同樣的氣味,在狄更斯的時代便已存在..
備注:本節(jié)標題中“揀好康”是閩南語說法,是得到好東西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