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索引】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yè)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chuàng)辦《人間世》,1935年創(chuàng)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chuàng)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一批國學大師跟隨而至
林語堂攜家眷回到廈大,這距他闊別第二故鄉(xiāng)廈門、出外求學已整整14個年頭。學成之后回報桑梓的愿望一直扎根于他的心頭,不久前在北京發(fā)生的那場學生運動成為了他歸來的契機。因為支持學生愛國運動,林語堂遭到北洋軍閥的通緝,他避難到一位叫林可勝的醫(yī)生的家里,而這位醫(yī)生就是林文慶的兒子,在林可勝的牽線搭橋下,林文慶當即聘林語堂到廈大任文科主任,著手組建國學院。
當年—那是1926年。在向林語堂發(fā)出聘書的時候,不知林文慶是否已意識到時年31歲的林語堂可以把半個北大搬到當年荒郊野外的廈大來?但林語堂把半個北大搬到廈大來卻是事實。1926年9月,林語堂出任廈大文科主任,不久,文學家魯迅來了,國學家沈兼士來了,古史專家顧頡剛、語言學家羅常培、哲學家張頤、中西交通史家張星烺、考古學家陳萬里、編輯家孫伏園和作家章川島,一批大師接踵而至。這批名家的主體是北大的“語絲派”與“現(xiàn)代評論派”,他們的到來,讓廈大文科盛況非凡,“一時頗有北大南遷的景象”。
這批人的到來讓廈大國學院自創(chuàng)辦之日起就處于很高的起點,而這種高起點、高標準對廈大文科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大半生都在大學講壇的林夢海教授比普通人更深切地明白一流的大師對于一所大學的意義,而作為林語堂的侄孫女,她也比旁人更深切地體會到林語堂為留住這批大師是如何地煞費苦心,一些往事一直在林家代代相傳:當魯迅等人要出門時,比如渡海到集美講課,林語堂總要陪同前往,其中一個任務就是為他們翻譯閩南語,否則只會閩南語的船老大可能連大師們的目的地都聽不懂。
將科學精神帶進國學研究
廈門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李曉紅老師,這些年來她一直帶著一幫學生在研究林語堂。她說:“林語堂對廈大的重要貢獻之一是把現(xiàn)代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帶進國學研究,一掃‘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的風氣。”
1926年10月10日,廈大國學研究院成立,林語堂出任總秘書長。據(jù)說成立之日即吸引了許多外系學生前來,“屋子里還臨時加了許多板凳”,林語堂的演講沒讓學生們失望,學生們報以一次次熱烈掌聲,他所一再提倡的現(xiàn)代科學精神和態(tài)度同樣給外系學生以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