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國的“孔子”——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1)

清華傳奇 作者:吳清軍


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于1803年出生于美國波士頓, 1826年進入哈佛神學院學習,次年被獲準講道。1828年成為波士頓第二教堂牧師,屬于當時在新英格蘭居優(yōu)勢的唯一神教派。后因不贊成這一教派的某些教義,放棄神職,于1833年赴歐游歷,回國后于1836年出版《論自然》一書,這部書幾乎包含了他所有重要的思想的胚芽。他是19世紀美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著名作家和超驗主義哲學家。美國前總統(tǒng)林肯稱他為“美國的孔子”“美國文明之父”。他反對權(quán)威,崇尚直覺,其思想核心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他的重要作品有許多,如《依靠自我》《生活的準則》《論自然》等。

放棄宗教,頓悟人生的開始

19世紀初,波士頓地區(qū)宗教很盛行,即使在當時的哈佛學院里,最有名的學問還是神學。那時候,學校里的學生,大多數(shù)人都想著將來要成為牧師,解救人們的痛苦,幫助人們樹立生活的信心。由于他們是從英格蘭來到此地的,雖然經(jīng)過了獨立戰(zhàn)爭的洗禮,與周邊地區(qū)建立了密切的交往,但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還保持著過去清教徒的行為準則。這些人當中就有愛默生。

1826年,愛默生求學于哈佛,在開學之初,愛默生就以新生代表的身份參加了開學典禮,這也讓他風光了一把。進校后的愛默生,選擇了在神學院學習神學,由于他學習勤奮,而且記憶力好,很快就被老師們發(fā)現(xiàn),并作為優(yōu)秀學生加以教導。一年后,愛默生就被獲準了講道,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事情,講道不僅是宣傳上帝的仁慈,也是愛默生開始對世俗的關(guān)注。在現(xiàn)實生活中,你可以看到各種紛繁復雜的社會現(xiàn)象,有些現(xiàn)象會促使人們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yè)進行反思,從而重新對自己進行定位。

講道對于這個剛剛開始接觸底層人們的小伙子來說,是一件很新奇的事情,也算是為將來進入神父行業(yè)的一種磨練。由于愛默生的理論扎實,而且天資聰明,第二年,他便被分配到了當?shù)匾凰忻慕烫谩ㄊ款D第二教堂,從事牧師的行業(yè)。

成為牧師后的愛默生,逐漸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宗教,尤其是基督教這個唯一神教派,有了更清楚的認識。當他看到無數(shù)的苦難同胞不能解脫出殘酷的現(xiàn)實生活時,當他看到許多優(yōu)秀的人才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徘徊時,他開始反問自己:我能為他們做到點什么?萬能的神又能為他們做點什么?這所有的一切,讓他開始反思自己:作為上帝的使者,我除了能給他們帶來絲毫的心里安慰,還能做什么呢?

愛默生在思索,我要為人們未來的路指明方向!這些人在現(xiàn)實中是渺小的,是無助的。自己從事神學研究多年,深諳神學的弊端,我要號召人們用實際行動來完成心中的夢想、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改變生活的不公。他看透了這種徒有虛名的傳道,也厭煩了那些自欺欺人的圣言,他要給人們帶來切切實實的實惠,為他們提供真正有用的指引。

“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內(nèi)心深處認為對你合適的東西對一切人都適用……”面對現(xiàn)實的無奈,愛默生終于換了一種腔調(diào),并自認為這樣可以解決問題,給大眾帶來真正的解脫。他的這種“個人至上,活在當下”的言論,在當時無疑是一個晴空霹靂。

任何創(chuàng)新都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愛默生的這番言論,馬上招來了不友好的聲音,新英格蘭加爾文教派以及唯一種教派等傳統(tǒng)的守護者,對此十分憤怒。他們以不同的方式對愛默生的論調(diào)展開強烈的抗議和攻擊。因為客觀地說,神教派的某種觀點在當時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其實,愛默生也沒有過分地與之決裂,在一些好的宗教思想上,愛默生還是采取了保留的態(tài)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