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了不起的和尚,后來在北方宣傳他的真理,又奔波了好多年。那塊神奇的琉璃,也伴隨著他,成為他說服人們相信他的真理的最好的道具。傳說他最后就圓寂在北方,在黑板上寫的是那幾個地方的某一處。然而教授說,因為沒有明確的材料,要在涵蓋著幾千平方公里的地方,考證幾千年前的某一位僧人的死,從現(xiàn)實的立場出發(fā),談何容易。
老教授在講臺上,合上了講義的最后一頁。坐在教室后邊的大學生,卻覺得渾身的血在沸騰,在奔涌。童年時的記憶,閃電一樣在頭腦中掠過。那斑駁難認的畫像殘磚,那小小的琉璃球,在他的頭腦中反復地閃爍著出現(xiàn),留下道道光痕。
這一年的暑假,大學生回到了自己的村莊。村頭兒時玩耍的瓦礫堆已被鏟平,種上了一壟壟莊稼。農(nóng)民們看見,他一天天徘徊在那條并不深的小河邊,走過來,走過去,一點一點地搜尋著什么,像一個丟了貴重東西的人。早上上工的時候,農(nóng)民們發(fā)現(xiàn)他早已在那里躑躅,晚上收工回來的時候,看見他還在那里徘徊。問他時,他便回答:
“找那塊當年扔下的琉璃。”
看到大家臉上那份茫然的神情,大學生多少有些失望。
“你們不記得了嗎?那一次,我們在這里玩捉迷藏,就是那次……”
當年的伙伴有的還記得以前的事情,便勸他:
“上哪兒找去呀,早被洪水沖跑了!”聽他話的大多是把以前的事都忘了,便嘖嘖稱奇說,到底是大學生,多少年前的事還這么記得。
一天又一天,他找來又找去。上工的農(nóng)民看見就問一聲:
“找到了么?”
“沒找到?!?
“找不到了,好多年前的事了?!?
下工時也都習慣地問一聲:
“找到了么?”
“沒找到。”
“我說找不到了嘛,找那么一塊勞什子做什么?”
開學了,大學生又回城里了。但村里人已覺得,大學生并不再像從前想的那么高不可攀。田頭地腦的議論中甚至有一種新說法,說書讀多了便壞了腦子。這個說法的最有說服力的注腳,便是一個多月來,一直徘徊在河邊的大學生。
大學生回到城里,幾乎像變了一個人,他把自己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讀書上了。童年時那畫像殘磚上的眼睛,仿佛寄附到了他精神的深處。因此,幾千年來傳下的書在他眼中不再僅僅是一本本文字,而是一幕幕鮮活的人生。常常在讀得最沉醉的時候,他朦朧中便總能感覺到,那塊失去已久的丑陋的、三扁四不圓的、墨綠的琉璃依舊存在。這琉璃并沒有被他一揮擲去,它深藏在書海里,默默地、靜靜地、偶爾閃出那異樣的不可思議的光來。
《琉璃藏》所收入的都是一些過往的故事。因為對我都是非常珍貴的,所以一并編在這里。在夜晚的燈下,打開這本書的朋友,請耐心地讀下去,也許你也能感覺到那只畫像殘磚上模糊的眼睛,感覺到接近了那塊古老的琉璃。你能看到、能感覺到的時候,便是你的心和我的心契合到一起的時候。而這正是我深深的祈愿。再沒有比揚起胳膊把那塊琉璃扔出去更簡單、更遺憾的事情了。而倘若你從我笨拙的敘述中,體會到充滿殺伐的人類以往的歷史中,蘊涵著比黃金更寶貴的蘊藏,那么,請你抬起頭,把你的思緒從書中拉回來,投向浩淼的天際,我想綠色的琉璃肯定藏在那里,并且閃閃發(f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