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來都認為,現(xiàn)在的人智商差距愈來愈小了,對自我的認識愈來愈自信了。這無疑是社會的進步。但另外一個極端又出現(xiàn)了,或正日益顯現(xiàn)出來,那就是,人們過于相信自己,藐視一切。
的確,人不愧為高等動物。人的智商由7個基本部分組成:數(shù)字、感覺、空間、語言、記憶、歸納、表述。這得益于人有神奇的大腦。任何一位常人的大腦都優(yōu)于任何一臺計算機。
我常常沒道理地納悶:人的大腦,就從蔬菜、水果、果仁、魚、植物油等食物中吸收一點營養(yǎng),另外加上運動使血液向大腦供氧,大腦就那么管用?后來我聽一位叫卡爾·西秀的心理學家說,就智商的7個基本組成部分之一的記憶,一般人只用了其遺傳能力的10%。太不可思議了!
殊不知啊,絕大多數(shù)人的智商都很高,我們也就不容易超越他人了。
○2.18分理論
有一次,我給北京大學的學生演講,說到一個“汪中求式”的“2.18分理論”。人的智商分為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2大部分,從對人的一生的作用來分,智力因素占40%的權重;在智力因素中知識和技能的對比中,我們認為知識占40%的權重;知識又分書本知識和社會知識,書本知識占40%的權重;書本知識能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又占40%的權重。假設我們同意以上的權重的分配,那么,總平均85分的在校學生獲得的總智商分數(shù)是:1×40%×40%×40%×40%×85≈2.18(分)。當然,我們北大的高才生不可能沒有非智力因素得分,也不可能沒有技能和社會知識得分。這個“2.18分”的說法只是想給高才生們一個提醒:每一個北大的學生都可能成為人才,但僅憑手頭的幾張分數(shù)單,就認為自己已經是一個人才,就大錯特錯了。
要想比別人更優(yōu)秀,只有在每一件小事上比功夫。比如,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的閱讀,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員的標準播音速度聽說是120字/分,而一般人的正常閱讀速度是200字/分,但受過快速閱讀訓練的人的一般閱讀速度是300字/分。但這要經過刻苦的訓練啊。先訓練默讀,做到不出聲音不受干擾,專心致志;再訓練讀目錄和標題,使閱讀中緊緊抓住段落的核心;再訓練掃描讀,象攝像機一樣工作,而不是數(shù)人頭式地閱讀,從第一個字讀到最后一個字;再訓練段讀,用抓關鍵詞的方法,幾秒鐘就抓住一段文字中的關鍵詞,一次性閱讀一個段落。一點一滴地強化,才可能最終突破。
再說一個消防隊員的例子。我們都知道消防隊員行動特別迅速,如果象我們一樣慢吞吞,一幢房子早燒光了。可是你有所不知,我們的消防隊員所有工具都必須非常嚴謹?shù)睾侠矸胖茫煌砩先胨?,消防隊員的衣物的穿脫和擺放,都有十分明確的規(guī)范。否則,警報響起來,靴子找不到鞋帶,褲子配不著皮帶,怎么辦?曾經看曾國藩的書,曾國藩要求子女(包括兒媳婦在內)連沒有什么大用處的布片、線頭都必須有序分放。我想自有其用意。
○中國的六件大事
上個世紀的最后的一些日子,各大媒體都在討論人類歷史上的一些重大問題,其中有一篇題為《人類歷史上的100件大事》的文章,所列100件大事中,與中國有關的共9件:
儒家和道家的形成[中國]由孔子和老子分別創(chuàng)立。前者的學說核心是“仁”,后者是“道”。
成吉思汗的帝國霸業(yè)[蒙古]建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
火藥的發(fā)明和改良[中國]中國發(fā)明,以后傳入歐洲。
印刷術的發(fā)明[中國]11世紀中國畢升發(fā)明活字印刷,以后15世紀德國葛登堡改良印刷術并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