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jīng)典經(jīng)濟學在中國本土的驗證(上):道德的感通(9)

中國經(jīng)典經(jīng)濟學 作者:鐘永圣


 

二、勾踐復國:臥薪嘗膽 勵精圖治

越王勾踐的祖先是“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經(jīng)多20多代的傳承,到了勾踐父親允常這一輩,和吳王闔閭征戰(zhàn)不斷。允常去世后,勾踐立為越王。過了三年,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練兵,目的就是要攻打越國,就想先下手為強。范蠡諫阻說:“不可。臣聞兵者兇器也,戰(zhàn)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钡窃酵醪宦爠?,執(zhí)意用兵。結果被吳王擊敗,越王領五千多兵卒退守會稽,吳王追而圍之。

越王后悔不聽范蠡的勸告,范蠡對他說:“持滿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jié)事者以地。卑辭厚禮以遺之,不許,而身與之市?!惫篡`采納范蠡的計策,向吳王獻美女寶器,稱臣。吳王不聽子胥“今不滅越,后必悔之”的勸告,赦越罷兵而歸。

勾踐起初不聽良言相勸,逆德興兵,自取其辱;其后忍辱負重,發(fā)奮圖強,經(jīng)過22年的努力,滅吳興越,且不論爭戰(zhàn)勝負的正義與否,其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后世學習者難得的精彩范例??偨Y而言,有以下幾點:

1.賢君良臣。

家和萬事興,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就是最大的經(jīng)濟效率。伍子胥對勾踐一方的“管理層”評價是“勾踐是賢君,文種、范蠡都是良臣”。敵我之間,對手的正面評價往往是真切之言,不會有溢美之詞。事后也證明伍子胥的識人是準確的。勾踐動搖信心時,臣子激勵打氣,助其恢復信心。例如文種勸他說:“湯系夏臺,文王囚羑里,晉重耳奔翟,齊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遽不為福乎?”失敗乃成功之母,禍兮福之所倚,教會并鼓勵勾踐樂觀、辯證地看問題。

2.知錯能改 為政以德

兵敗后越王勾踐返回越國,“食不重味,與百姓同苦樂”,與治生之祖白圭的“與用事童仆同苦樂”異曲同工?!翱嗌斫顾迹媚懹谧?,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jié)下賢人,厚遇賓客,振貧吊死,與百姓同其勞?!?nbsp;雖然范蠡看破勾踐是可共患難、不可同甘之人,但是范蠡在困境能夠做到“與百姓同其勞”20多年,也是有志之人。

3.知恥圖強 知人善任

勾踐想要用范蠡治理國政,范蠡說:“兵甲之事,種不如蠡;填撫國家,親附百姓,蠡不如種?!?nbsp;臣子之間的相知相讓,得五倫順轉之妙,有上下相和之境,符合孫子“上下同欲者勝”的兵家局勢判斷的大要,難能可貴。

在歷史上,國家在自己手上敗亡又在自己手上恢復的,非常罕見。勵精圖治、忍辱負重、與民同作,22年不懈,可謂意誠身修,能夠最后富國強兵,雪會稽之恥,是倫理之必然。然而,其修德是為了復仇,不謂心正,終究不入王道而行霸道。范蠡謂之“可與同患,難與處安”,是識人之大智。后世足以戒之、鑒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