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大順據(jù)有中原,建國西安
農民問題是明朝末年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農民無法繼續(xù)生活下去,四處游蕩覓食求生,暴動搶掠此起彼伏。
天啟二年(1622年),山東徐鴻儒率眾起義,自號中興福烈皇帝。改年號為大元年。在山東東部攻城奪地,切斷了運河漕運。經過半年的浴血奮戰(zhàn),雖然被平息下去,但農民的生活條件并未得到任何改善,因此他們繼續(xù)以各種形式進行反抗活動。
崇禎元年(1628年),陜北饑荒嚴重。白水縣農民王二揭竿而起,殺死了橫征暴斂的澄城知縣張斗耀;接著,打開了宜君縣監(jiān)獄,放出關在獄中的囚徒。這年冬天,府谷縣邊兵出身的王嘉胤起義,延安有潘十萬起義,安塞有高迎祥起義,洛川有不沾泥張存孟起義,宜川有王子順起義,延川有王和尚起義,安定有苗登霧起義,陜南有王大梁起義,階州有周大旺起義,慶陽有韓昌宰起義。農民起義的火焰,由陜北逐漸向陜西、河南等地蔓延。后來成為明末農民大起義領袖的李自成與張獻忠也相繼于陜北揭竿而起。
張獻忠字秉吾,號敬軒,施膚縣(今陜西延安)柳樹澗人。世隸軍籍。曾在官府中做捕快,被革職,又當邊兵,差點被判死罪。崇禎三年(1630年)四月,張獻忠率米脂十八寨起事,綽號八大王,自稱西營八大王。
李自成是米脂縣人,出生于貧苦農民家庭,從小為地主家放羊,后為驛卒。明政府裁減驛卒使他失去了生活來源,又遭鄉(xiāng)紳誣陷,被關進大牢,慘遭虐待,深得民眾同情,崇禎三年(1630年)在米脂縣起義。先投靠不沾泥張存孟的起義軍,當了隊長。張存孟接受招撫后,他投奔闖王高迎祥,自成一軍,號闖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