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庭堅嗜茶,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對茶的功效十分推崇。他說:“鵝溪水練落春雪,粟面一杯增目力?!边€說:“筠焙熟茶香,能醫(yī)病眼花?!?/p>
9.趙 佶
趙佶(1082—1135年),北宋徽宗皇帝,在位二十五年(1082—1135年)。在他主政時期,奸臣當(dāng)?shù)?,窮奢極欲,國庫空虛,民不聊生,內(nèi)憂外患,紛至踏來。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年底,傳位與趙桓(欽宗),自稱太上皇。靖康二年(1127年)被金兵所俘,與兒子一起淪為亡國之君,最后死于五國城(今黑龍江依蘭)。
趙佶不僅工書畫、精百藝,他還對烹茶品茗尤為精通。他在位的時候,以帝王之尊,編著了一篇《茶論》。此文被后人稱為《大觀茶論》。一個皇帝,以御筆著茶論,這在中國歷史上還是第一次。
《大觀茶論》成書于大觀元年(1107年)。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期蒸青團茶的產(chǎn)地、采制、烹試、品質(zhì)、斗茶風(fēng)尚等均有詳細(xì)記述。其中“點茶”一篇,見解精辟,論述深刻。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北宋以來我國茶業(yè)的發(fā)達(dá)程度和制茶技術(shù)的發(fā)展?fàn)顩r,也為我們認(rèn)識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xiàn)資料。
趙佶對于茶的論述,精辟而又通俗,比如他在《大觀茶論?香》里,是這樣寫的:“茶有真香,非龍麝可擬。要須蒸及熟而壓之,及千而研,研細(xì)而造,則和美具足。入盞則馨香四達(dá)。秋爽灑然。或蒸汽如桃人夾雜,則其氣酸烈而惡?!?/p>
一個深居皇宮的國君,不僅把茶事弄得十分清楚,而且還加以論述,這在中國歷史上的若干帝王中,實在是空前的。
10.朱 權(quán)
朱權(quán)(1378—1448年),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晚號仙。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寧王。謚獻(xiàn),故稱寧獻(xiàn)王。曾奉敕輯《通鑒博論》,撰有《家訓(xùn)》、《寧國儀范》、《漢唐秘史》、《漢唐秘史》史斷、文譜、詩譜等十種著作。
《茶譜》所署“仙”,故推論作于晚年,即在宣德四年(1429年)至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間,萬國鼎定其為約在1440年。
全書約2000字,除緒論外,下分十六則,即品茶、收茶、點茶、熏香茶法、茶爐、茶灶、茶磨、茶碾、茶羅、茶架、茶匙、茶筅、茶甌、茶瓶、煎湯法、品水。其緒論中言:“蓋羽多尚奇古,制之為末,以膏為餅。至仁宗時,而立龍團、鳳團、月團之名,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標(biāo)意甚明,書中所述也多有獨創(chuàng)。
朱棣奪得政權(quán)后,將朱權(quán)改封南昌。從此朱權(quán)隱居南方,深知韜晦,托志釋老,以茶明志,鼓琴讀書,不問世事。用他在《茶譜》中的話說,就是“予嘗舉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謂與天語以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內(nèi)煉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將有裨于養(yǎng)之道矣”,又說“凡鸞儔侶,騷人羽客,皆能志絕塵境,棲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時俗?;驎诶g,或處于松竹之下,或?qū)︷┰虑屣L(fēng),或坐明窗凈牖。乃與客清談款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表明他飲茶并非只是淺嘗于茶本身,而是將其作為一種表達(dá)志向和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
朱權(quán)對茶的飲品方式進(jìn)行了探索,改革了傳統(tǒng)的品飲方式和茶具,提倡從簡行事,開清飲風(fēng)氣之先,為后世立生一整套簡便新穎的烹飲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他認(rèn)為團茶“雜以諸香,飾以金彩,不無奪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葉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主張保持茶葉的本色、真味,順其自然之性。朱權(quán)構(gòu)想了一些行茶的儀式,如設(shè)案焚香,既凈化空氣,也是凈化精神,寄寓通靈天地之意。他還創(chuàng)造了古來無有的“茶灶”,此乃受丹神鼎之啟發(fā)。茶灶以藤包扎,后來改用竹包扎,明人稱為“苦節(jié)君”,寓逆境守節(jié)之意。朱權(quán)的品飲藝術(shù),后經(jīng)盛、顧元慶等人的多次改進(jìn),形成了一套簡便新穎的茶葉烹飲方式,于后世影響深遠(yuǎn)。自此,茶的飲法逐漸變成如今直接用沸水沖泡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