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馬薩諸塞州是美國棉紡織工業(yè)的發(fā)源地,它是美國第一個限制兒童每日工作時間的州。其他州逐漸引入了相似的限制。1916年,伍德羅·威爾遜總統(tǒng)簽署了第一部限制使用童工的《聯(lián)邦勞工法》(FederalLaborLaw),但美國南方棉紡織廠的代表反對該法案并將其提交至最高法院,該法案被駁回了,理由與當今的政府在商業(yè)事務中應該充當?shù)慕巧挠^點相似。直到1941年,最高法院支持了《公平勞工標準法案》(theFairLaborStandardsAct),肯定了國會保護童工的立法權。在日本,紡織業(yè)經歷了與英國同樣的發(fā)展后,政府對童工的法律保護終于在整整100年后出現(xiàn)了。在中國,1986年通過的《義務教育法》禁止16歲以下的兒童從事生產勞動,并要求相關機構對孩子們進行最低年限的學校教育。
因此,就像低成本的棉質服裝生產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工業(yè)革命一樣,它也喚起了一代又一代激進主義者的良心,他們決心使最脆弱的群體免受不加限制的資本主義力量的侵害。盡管底線競爭加劇了對最廉價最順從的勞動力的需求,但反對者(起初勢單力薄,被蔑稱為“狂熱者”)和主流人群、立法機構逐漸在保護童工方面取得了勝利,并且形成了孩子屬于學校的共識。
那些把當今的中國紡織與服裝廠跟一個世紀以前或更早的不列顛和北美相比的人沒有看到,8歲的孩子已經不再操作機器了。
今天,世界上所有重要的紡織與服裝生產國都批準了禁止使用童工的國際勞工組織的公約。雖然童工并沒有從紡織與服裝生產中完全解脫出來,但是由于一代又一代激進分子的高聲抗議,雇用童工已經不再是平常的、被接受的商業(yè)行為,而是違法的、令人反感的,而且會被新聞曝光。2007年年底,當記者在印度發(fā)現(xiàn)孩子在外包商的工廠里縫制GAP衣服時,這個事件在24小時內就出現(xiàn)在了世界各地的晚報上。由于反響強烈,這件事成了令人發(fā)指的突發(fā)新聞,而非尋常的商業(yè)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