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月底,湯姆森已經寫出了Unix的大致輪廓,這個系統必定會成為最成功和最持久的操作系統。但讓湯姆森被載入史冊的并非Unix的流行,真正偉大的是他的決定。他把Unix拆成一個個小的、獨立的程序,做一件事算一件事。這樣的原則最終讓數百位程序員以一種分散的模式參與進來。今天人們幾乎是用同樣的方式—上千人共同工作—完成了一本參考書:維基百科。
將勞動分解成小零件,或者單元,這是眾包的特征之一。在這個例子里,開放源代碼軟件程序采用的正是各個擊破的方法,而眾包起到了輔助作用。
那時,沒有很多人對此感興趣。計算機科學已經在學術界或準學術研究機構之外,比如在貝爾實驗室或者麻省理工學院那樣的機構之外發(fā)展了。分享計算機代碼與信息自由交換的基本學術傳統相一致。但這也是一個簡單的權宜之計:它是唯一能讓事情順利進行的辦法。1953年問世的IBM 705是第一批商用計算機之一,造價160萬美元(按2008年的匯率,大約是1 200萬美元)。它不但昂貴,還要占用很大的空間,為了告訴計算機如何工作,必須編寫全部代碼,這是件相當耗時的事情。為了最大化地利用現有資源,一些能擔此重任的人不得不合作。
在發(fā)展的這幾年中,出現了程序員文化,其特征是,在熱衷某件事的專家中間帶有玩鬧性質的、非常好的競爭性互動合作。它讓我們的社會氛圍鼓勵原創(chuàng)和創(chuàng)新,以及最重要的是,自由獲得信息的權利—尤其是電腦代碼。用戶和程序員已經沒法分開,因為使用電腦的人就是編程的人。這就是黑客的起源。盡管這個詞最后成了貶義詞,但它本來的意思是指那些讓技術變成藝術的電腦高手。
在個人電腦出現之前,對軟件知識產權的要求就已經產生了,這帶來了沖突。1976年,比爾·蓋茨和保羅·艾倫(微軟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也是公司當時唯一的雇員)寫了一封“給愛好者的公開信”,沒有矯揉造作,而是直抒胸臆:“絕大多數愛好者請注意!你們在偷你們(使用)的軟件?!边@封信是對黑客習慣的明確譴責,這種習慣的形成是建立在免費分享軟件和源代碼的基礎上的。蓋茨指出,他和艾倫在微軟產品問世之初就已經支付了平均每小時2美元的專利權稅。
誰會為這個去編寫軟件?蓋茨很好奇。這些愛好者需要去找專業(yè)的程序員,畢竟,什么樣的愛好者會花3年時間寫程序,找到所有的漏洞,然后將心血公開,讓人們免費共享?
蓋茨大概永遠也料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沒有一個人愿意花3年去做這樣令人望而生畏的工作,但是上千個人一起做的話,為什么不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