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論(3)

文明 作者:(英)尼爾·弗格森


為能理解這種復合性,我們不妨來參考一下它在自然界是如何體現的。設想一個蟻群自發(fā)性的組織機制,它讓50萬只白蟻構筑起復雜的蟻丘;或設想一下由水分子構成的雪花的分形幾何,它能變化出無數種各式的六邊形。人類的神經系統也是一個復合體系,它由中樞神經系統中10億個相互作用的神經元構成,它被神經學家查爾斯?謝林頓稱為“被施過魔法的梭機”。我們的免疫系統同樣是一個復合體系,我們的抗體會自發(fā)抵御外來抗原。自然界的所有復合體系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對于這種復合體系,一個細小的介入都可能會引發(fā)劇烈而未曾預料的變動,科學家將其稱之為“放大器效應”。其間的因果關系通常是非線性的,這也意味著傳統的通過觀測的歸納法(如趨勢分析和取樣)難有作用。事實上,甚至有理論家認為這種復合體系具有完全的非確定性,這也意味著我們無法依據過去的數據對它們未來的行為進行預測。我們可以用典型的或慣常的森林火災來解釋這個問題。借用現代物理學術語,森林在火災發(fā)生前處于“自我組織的臨界”狀態(tài),它搖搖擺擺地走在火災的邊緣,但火災規(guī)模大小是個未知數,因為森林火災規(guī)模的分布并不遵循常見的鐘形曲線,并非多數火災都集中于平均值上下,這不像多數男性的身高處于175厘米附近。但是,如果你想在火災大小與其發(fā)生頻率之間得出函數關系的話,你將得到一條直線。下一場火災是大是小,是小如篝火還是燎原大火?我們最多只能說今年發(fā)生兩倍于去年火災規(guī)模的可能性大約是去年的1/4(或者1/6,或1/8,取決于它是何種森林)。這種模式被稱做“冪律分布”,它在自然界非常普遍,不僅森林火災遵循這種分布規(guī)律,地震和時疫也同樣如此,只是那條函數直線的陡度不盡相同而已。

人類的政治經濟結構也具備復合體系的許多特征。事實上,一些非正統經濟學家,如布賴恩?阿瑟,幾十年來都保持著這種觀點,他的學說超越了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假說,長久以來引導著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各式個體,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后來對經濟計劃和需求管理的批判也是受他啟發(fā)。阿瑟認為,一個復合體系是離散因子相互作用下的產物,它缺乏任何的中央控制。它由多種層面的組織構成,能夠持續(xù)進行調整適應,并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市場契機,它不存在總體均衡狀態(tài)。與古典經濟學的核心論點(競爭導致收益下降)相反,在經濟復合體下,競爭很可能會提高收益。從這個角度看,硅谷就是一個卓有成效的經濟復合體,同樣,網絡本身也是如此。而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機也可以用類似的理論來解釋。正如納西姆塔?勒布所說,2007年春,全球經濟就如同一個過于優(yōu)化的電網,而美國次級抵押貸款拖欠行為造成的小小的涌動,即會導致金融體系跳閘停電,致使全球經濟陷入黑暗,并在一段時間內造成國際貿易的癱瘓。圣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正在探索如何將這一獨到理論應用于人類的其他集體行為,包括“元歷史”。

這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復雜,因為相比金融危機,戰(zhàn)爭爆發(fā)的分布更不規(guī)則。物理學家兼氣象學家劉易斯?弗萊?理查森曾對“致命的爭端”進行歸類,范圍小至謀殺大至世界大戰(zhàn),他用以10為底數、總死亡人數的對數為標尺,對這些事件的嚴重程度進行劃分。比如,一場導致100人死亡的恐怖襲擊,其嚴重度為2。而一場導致上百萬人死亡的戰(zhàn)爭,其嚴重度為6。(嚴重度為6±0.5的戰(zhàn)爭,它導致的死亡人數可從316 228到3 162 278。)理查森發(fā)現在1815~1945年,有300多起沖突的嚴重度達到或超過2.5(即導致的死亡人數達到300人以上)。在這當中,兩次嚴重度達到7的戰(zhàn)爭(兩次世界大戰(zhàn))造成至少3 600萬人死亡(約占總死亡人數的60%),該數據不包括戰(zhàn)爭引發(fā)的災荒和疾病所導致的死亡人數。而數百萬起嚴重度為0的謀殺事件(被害人為少數幾人)累計造成的死亡人數為970萬(占總死亡人數的16%)。這些數據初看時似乎完全隨機,但它們也遵循著冪律分布規(guī)律。

戰(zhàn)爭像森林火災一樣難以預測,又由于戰(zhàn)爭直接關系到社會復合體的起落成敗,因此任何一種理論對文明的興衰都無法一言概之。文明從定義上講是一個高度復合體(無論在形式上它設有怎樣的中央權威機構),在本質上,它都是一個由經濟、社會、政治構成的動態(tài)的、可進行自我調節(jié)應變的關系網。因此無論何種式樣的文明,都會表現出自然界復合體的許多特征,包括容易發(fā)生時局突變,平穩(wěn)可能驟變?yōu)閯邮帯?/p>

正如我們在最后一章所見,西方文明的最初雛形——羅馬帝國的衰敗消亡,并非緩慢而平靜。它在5世紀初遭到匈奴人入侵后轟然傾覆,它的滅亡僅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又如印加人在1530年仍是站在巋然的安第斯城上俯視一切的霸主,但僅在10年不到的時間,一群外國人便用馬匹、火藥和瘟疫將這個帝國砸得粉碎。中國明朝的淪亡也是在倏忽一間,它從政權尚穩(wěn)到被推翻同樣歷時十載不到。與此類似,法國的波旁王朝同樣是從輝煌迅速陷入絕境。法國介入北美殖民地對英的獨立,這在18世紀70年代看來似乎是明智之舉,但它也將法國財政推入艱難窘困的境地。1789年召開的三級會議引發(fā)了政治連鎖反應,王政迅速垮臺,僅在4年后,國王即被送上斷頭臺,而斷頭臺這一新事物也只是在1791年才問世。在1908年的青年土耳其運動時期,奧斯曼帝國似乎仍具備自我變革的能力,但到1922年,隨著最后一位蘇丹登上英國戰(zhàn)艦離開伊斯坦布爾,他的政權也宣告滅亡。日本在1942年所占領的土地之遼闊可謂在其歷史上從未有過,但到1945年亦不復當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