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4月30日,56歲的希特勒自殺。5月7日,存在了十二年四個月的第三帝國,簽下了無條件投降書。5月8日午夜,鏖戰(zhàn)了五年八個月零七天的歐洲迎來了和平。炮火和轟炸停止了,但歐洲已是斷垣殘壁。這對六十年后熱愛自由和和平的人來說,依然是一場揮之不去的夢魘。
“阿道夫·希特勒是世界歷史上可怕的人物。”一位當代的德國歷史學家如是說。然而納粹德國給世界帶來六十年前的那場浩劫,卻不僅僅是因為希特勒品性的緣故。
1933年1月30日,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德國總理。納粹黨從在野黨一躍而成了德國主要的執(zhí)政黨。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是在危機中執(zhí)掌大權的。1939年9月1日入侵波蘭的時候,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使得二十年前慘敗的德國,又重新崛起成為歐洲大國。
可以說,剛剛上臺的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面對的是一個經濟凋敝的德國。可等到戰(zhàn)后,納粹德國的名將古德里安在回憶錄里依然可以大言不慚地說,德國在希特勒獨裁之下獲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其中一項就是“失業(yè)現象消滅了”。如果不因人廢言,平心而論,這位戰(zhàn)犯的話并不是簡單的自吹自擂。希特勒的執(zhí)政經歷表明,獨裁統(tǒng)治可不是任何時候對任何人都面目可憎。
1933年希特勒剛上臺時,德國經濟幾乎陷于停頓狀態(tài),失業(yè)人數高達600萬,如果加上400萬臨時工,算上家屬,德國6600萬人口中,幾乎一半在饑餓和貧困線上掙扎。1933年2月1日,也就是希特勒上臺的第三天,他就在廣播電臺發(fā)表《告德意志國民書》,聲稱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農民,維持給養(yǎng)和生存基礎!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業(yè)展開一場大規(guī)模的全面進攻!”這不僅僅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似的政治口號。事實上,通過納粹當局的努力,到1938年德國失業(yè)率僅1.3%,而同時美國失業(yè)率為1.89%,英國為8.1%,比利時為8.7%,荷蘭為9.9%。用納粹黨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創(chuàng)造了“消滅失業(yè)的經濟奇跡”。
在著力解決就業(yè)問題的同時,納粹德國也高度重視社會福利政策。希特勒在1930年就說過,“用警察、機關槍和橡皮棒,不能持久地單獨維持統(tǒng)治”。這不僅是他的思想,也是他的實踐。希特勒上臺后大力推行社會保險制度,增加和提高國民的社會福利,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勞動陣線”在療養(yǎng)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yǎng)院和旅館,建造“力量來自歡樂”旅游船。僅1937年1年內,全德約有1000萬人參加力量來自歡樂的休假旅游,“一時間納粹報刊、電臺和電影廣為宣傳過去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現在納粹德國的工人也成為可能”。德國還通過勞動美化活動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huán)境。1938年夏天,希特勒甚至聲稱,德國要實現“每個德意志職工擁有一輛小汽車”。納粹的政治牛皮不完全是吹的。就經濟發(fā)展而言,從1932年到1937年,國民生產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納粹創(chuàng)造了德國經濟恢復的奇跡。
這一切無疑使人們在心理上得到一種滿足,從而“把對法西斯制度發(fā)泄道德憤怒的政治活動余地,減少到最低程度”。民眾生活的改善,加上媒體的大肆宣傳和對其他聲音和信息源的封鎖,使得人們產生社會地位提高的錯覺,渙散了民眾內部對法西斯統(tǒng)治的抵抗情緒和抵制力量,而且廣大下層民眾也對它在政治上持順從和支持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