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不列顛人
可憐的不列顛人考慮到目前的自由對他們是致命的,根本無從實施羅馬人推薦的謹慎建議。他們早已既不知道怎樣應付戰(zhàn)爭的危險,也不知道如何組織自治政府,不可能擬定或執(zhí)行任何抵御蠻族的措施。兩位過去從未渴望紫袍加身的羅馬—不列顛人格雷西安和康斯坦丁率領不列顛行省丁壯的精華,浮海南奔,自立為帝,無奈全師盡歿。不列顛一切武備隨之掃地以盡。匹克特、蘇格蘭蠻夷發(fā)現(xiàn)不列顛終不免見棄于羅馬,以為天實德予,合力叩關。不列顛人意志消沉,以為邊墻難恃,拋棄要塞逃走。于是行省屏藩盡撤,門戶洞開,沃野和道路完全落入蠻族手中。蠻族沿途殺掠,對乞為臣妾的順民沒有絲毫憐憫。Gildas. Bede, lib.1. Ann Beverl. p.45.不列顛人走投無路,只有第三次向羅馬乞援。可惜羅馬早已作出決定,永遠拋棄這個行省。這時,貴人埃提烏斯勇武恢弘,獨支危局,仿佛讓叔季之世墮落的羅馬人看到了先祖的遺德和紀綱回光返照。不列顛人的使節(jié)向埃提烏斯陳情。他們的請愿書《不列顛人的哀鳴》可謂名副其實:“蠻夷逐我兮滄海濤,波臣逐我兮夷狄饕,飲血鋒刃兮眠魚腹,何以異兮,哀遺黎!”Gildas. Bede, lib.1. cap.13.W.Malm. lib.1. cap.1. Ann. Beverl. p.45.然而,阿提拉的匈奴人大軍壓境。埃提烏斯無暇二顧,把請愿者無盡的哀懇置之度外。Chron. Sax. p.11. Edit.1692.至此,不列顛人徹底絕望,相率拋棄他們的市鎮(zhèn)和村落,逃入窮山密林,免膏虎口。蠻族野無所略,面臨可怕的饑荒。不列顛人雖然毫無戰(zhàn)斗力,但逃跑的本領頗為可觀,也讓他們窮于應付。因此,蠻族滿載子女玉帛,暫時撤離不列顛。Ann. Beverl. p.45.
不列顛人剛剛得到喘息的機會,就恢復了原有的生活方式。第二年的大豐收足以讓行省居民忘記近在咫尺的災禍,一心一意只顧蓄積。這些人沒有羅馬的幫助,連修筑石城的技術也沒有。要說他們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未免令人難以置信。可是,當時的僧侶史家言之鑿鑿,Gildas. Bede, lib.1. cap.14.稱不列顛人此時的奢靡是日后災難的原因,完全不提其民德怯懦、肉食者目光短淺。
不列顛人享受片刻的太平,完全沒有應付侵略的深謀遠慮。蠻族已經(jīng)明了他們的軟弱,很快卷土重來。我們不知道羅馬撤離后不列顛的政府形態(tài),似乎各地強人互不相下,都在做曇花一現(xiàn)的皇帝夢。割據(jù)群雄本來就互不團結,再加上神學糾葛,更加四分五裂。Gildas. Usher Ant. Brit. p.248, 347.不列顛僧侶佩拉吉烏斯的門派之爭使情況更為混亂。僧侶有壓迫異己的力量,卻沒有共御外敵的公心。Gildas. Bede, lib.1. cap.17. Constant. in vita Germ.內(nèi)治不修、強寇在望。不列顛人只有信從杜姆諾尼烏姆王子——此君雖然劣跡斑斑,仍然是本島勢力最大的強人Gildas. Gul. Malm. p.8.——的意見,遣使前往日耳曼,向撒克遜人求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