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評(2)

風云人物采訪記Ⅰ 作者:(意)奧里亞娜·法拉奇


在那些采訪中,在事件的敘述中,我們找到了現代歷史的根源、越來越公開的沖突的由來和如今還在付出代價的戰(zhàn)略過失。閱讀這些篇章會產生奇妙的視覺錯亂,好像穿越一條古老的哈哈鏡走廊。有一些談話似乎近在眼前,涉及的話題頗具現實意義。例如,在石油價格上漲130%的第一次能源危機(1973年10月)后不久,她對沙特阿拉伯石油部長亞馬尼酋長進行的采訪。另一些事件則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卻不乏教訓。例如作為希特勒反對者的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在華沙紀念納粹對猶太居民區(qū)的大屠殺活動中下跪的舉動,以及他的解說:“我下跪并不是因為我認罪,而是因為我想和我國人民在一起,也就是說和這樣的人民在一起,他們當中也出現過犯有駭人聽聞的罪行的人。那個舉動不僅是針對波蘭人的,而且也是針對德國人的。需要共同承擔這個重責。”如今這些話已經被遺忘。在當今的時代,很多大國或中等國家的領導人——從美國到中國,從俄羅斯到伊斯蘭世界——似乎對各種負罪感都產生了免疫力,他們厭惡自我批評,并患上了危險的歷史健忘癥。法拉奇認同在西方誕生的普世價值,即自由民主、人權、新聞自由。也正因為如此,一旦獲知西方與它的原則陷入明顯的矛盾時,她不能接受言行不一,不能表示寬容。在與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對話時,她控告美國“以自由的名義,支持所有扼殺民主的人”:從西班牙的佛朗哥大元帥到智利政變分子皮諾切特①[①奧古斯托·皮諾切特(Augusto Pinochet,1915—2006),智利獨裁者。曾任智利陸軍總司令,1973年9月11日發(fā)動軍事政變,推翻民選總統阿連德,出任軍人執(zhí)政委員會主席。1974年出任智利總統兼陸軍總司令,開始對智利的獨裁統治。1990年3月被迫讓出總統職位,但繼續(xù)擔任陸軍總司令八年。],以及拉丁美洲和亞洲的法西斯獨裁者。她在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強權政治面前感到可怕和憤慨——他早已決定美國從印度支那前線撤離,但是卻繼續(xù)讓美國青年去送死(更為了屠殺越南人和柬埔寨人)。但法拉奇對戰(zhàn)斗在對方陣營里的人也不心慈手軟,實際上越南的領導人含蓄地指控她受到美國的操縱。所有接受她采訪的權貴都認為她是個令人不快、讓人生疑、難以控制、不受歡迎的人,這也是她的職業(yè)命運,因為法拉奇沒有選擇做一個“宮廷肖像畫師”。

在每一個采訪記前面寫的周密而有趣的開場白里,她不放過每個富有內涵的細節(jié)。為了對即將遇到的人物形成完整的概念,她讓一切都呈現在讀者的視野中。她詳盡地描寫了阿拉法特的衛(wèi)隊中那位金發(fā)碧眼的“美男子”衛(wèi)兵,把他定格為這位巴勒斯坦領導人的情人之一。她對阿拉法特本人嚴厲而無禮,毫不猶豫地去粉碎他的神話;她覺得此人令人失望,因此將他所謂的超凡魅力詮釋為媒體的炒作。后來,人們看到了阿拉法特死后給巴勒斯坦人民留下的可憐的政治遺產,和他本人的神話在他自己人中間的迅速破滅。這是法拉奇憑直覺提前擊中靶子的例子之一,幾乎是未卜先知。

對一些女士,她會馬上表露出同情,一種本能的聲援,并公開選擇站在女權陣營一邊。她認為以色列總理果爾達·梅厄是位“非凡”的女人,她那“令人惱火的謙虛”,使她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她甚至能發(fā)現梅厄的那些女性特征和某種形式的美,她駁斥對梅厄的庸俗的男性嘲諷。她向梅厄提到的一個問題透露了法拉奇自己的真實想法:“一個女人要取得成功,必須干得出色,遠遠勝過男人?!笔聦嵈_實如此,這位意大利女記者已感同身受。關于印度總理英迪拉·甘地,她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掌權婦女的孤獨感、家庭生活的巨大犧牲和女性觀察歷史的能力。法拉奇抓住了英迪拉·甘地在一個婦女狀況仍處在悲慘而落后的國家里掌權所具有的重大象征性意義:“女人不可能不由于她的巨大勝利而感到寬慰和揚眉吐氣,因為這種勝利否定了任何為父權制和男人統治進行辯護的陳詞濫調?!庇⒌侠?,其子拉吉夫·甘地,布托總統(貝娜齊爾之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這長長名單中這些被采訪過的人。后來,他們都遭到了暗殺,以悲劇而告終,他們的鮮血隨著這些王朝的命運流逝,但直至今日仍未解決的民族和宗教爭端則留下了不光彩的印記。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