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幼兒識字法

再見童年 作者:張倩怡


認字既是中國教育的必經第一步,認字的方法自然也有考究。無論父或母教認字,當時流行的方法是用一寸見方的紅紙,寫上濃黑的正楷,教小兒認。胡適、齊如山、趙元任、梁實秋、楊寬梁實秋是散文家、翻譯家,新月派主要成員,著有《雅舍小品》等。楊寬是史學家,研究春秋戰(zhàn)國史。都是用這種方法來認字的。齊如山、梁實秋把這種認字法叫做認字號兒(浦薛鳳又叫它開荒田,似不普遍)。這些方塊都是自己做的,拿著方塊反復認,有時上下轉過來看認得出否。若有好心思的,還在方塊的另一面畫上圖畫,“人”的畫個人,“樹”的畫棵樹,這樣認起來自然更為有趣。不過小兒所學也不限于象形文字,中國文字中的之乎者也這些虛字如何畫,似乎有不少困難。趙元任說,他記得有些字認來認去認不會,大概就是后面空白無畫之故。后來書局有看圖識字的卡片,就不必再自己制造了。以當時認字號的普遍,這書局的生意頭腦也可謂厲害。趙元任《趙元任早年自傳》頁31—32。梁實秋記書局印售成盒的看圖識字,見《秋室雜憶》頁1。商務印書館就曾出版這種認字紙片。

這些認的字,大抵都是些基本的字,常用而筆畫不深,例如人、有、好等字。不過,齊如山所經歷的,則又有與他家不一樣,而且和當時的新式小學校也不同。小學認字是為將來寫作白話的起步,齊如山生于北方書香之家,其家所教,則為將來讀經書求學問。起步教的仍是筆畫少的字或數(shù)目字,但以后都是撿擇經史中要緊的字眼,如:六畫、九數(shù)、八音、六藝、十二律呂、四季、二十四節(jié)以至四維、八德等名詞,歷代的國號、年號、全國省名、十三經、四史等等,無不寫在方塊上教認。初教時只稍微講解,到讀經史時,齊如山以為省了不少力。齊如山《齊如山回憶錄》頁4。

方塊認字之外,齊白石的老祖父在隆冬數(shù)九之時,抱著小齊白石蹲在爐邊,用通爐子的鐵鉗子,在松柴灰堆上比劃教字,這真有歐陽修學字的味道。此外,傳統(tǒng)讀書人家對聯(lián)很多,蕭瑜即由其祖父抱著認對聯(lián)上的字,也因此認了不少字,有客人時,祖父就抱他出來獻寶,以博夸獎。

除了教認字,一般也會由父親教描紅。字是讀書人的門面,所以在書塾和家中都是重要的項目。這描紅在二三十年前還是極為流行,若經過的,一定還記得“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爾小生,宜立志”這些描紅紙上的語句。認字和寫字是最基本的兩種日課,兄弟姐妹圍坐炕邊認字寫字,母親在旁做針線活,是梁實秋小時覺得很有趣的一件事。梁實秋《秋室雜憶》頁1。

書塾中流行打,父母教孩子自然沒有打得這么厲害。沈從文認字有糖吃,是特優(yōu)待遇。不過父母也不是每人同一性情的,三歲仍站在大紅漆立桶內的柳亞子,一天就要認幾十個字,雖然他認字本事大,但過一夜就忘,因此常常被母親用戒尺痛打。陳翰笙也有讀錯字被父親扇一巴掌的經驗。梁實秋雖說圍炕認字十分快樂,但樂極而把炕桌翻到地上去,也曾吃母親一炕笤帚敲在小腦袋上。在當時,體罰還是最簡截了當?shù)慕虒W法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