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城市”(Cyburbia)之類的前景忽視了現(xiàn)代生活的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我們所有人最感稀缺和寶貴的其實是時間,以至于“有時間休息”成了英國人最奢侈的享受(根據(jù)nVersion Research 公司調查)。
當然,正如《公眾風潮:互聯(lián)網海嘯》(Groundswell)以及《維基經濟學》(Wikinomics)兩書所講的那樣,確實有為數(shù)不少的用戶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這個或那個品牌的數(shù)字社區(qū)當中。根據(jù)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的《引爆點》(The Tipping Point) 一書,這些人可稱 “內行”:他們很樂意通過博客、討論群、維基百科、社區(qū)以及論壇等方式與網友一塊兒討論他們所癡迷的事物;他們如此著迷于某些產品,以至于有可能比這些產品的廣告人員和營銷主管還要了解產品。理所當然地,他們成了產品研發(fā)以及客戶關系管理(CRM)活動的基準。
但“打噴嚏的人”(sneezer*)、“阿爾法男”(Alpha*)以及“意見領袖”畢竟為數(shù)極少。大多數(shù)人絕不愿意把寶貴的時間用于在網上與人閑聊影印機、道路救援、投資基金、比薩店、柴油引擎、借記卡、外國航空公司、漂白劑或商業(yè)軟件等話題。
這就意味著很大一部分網絡活動是由極少數(shù)的活躍網民發(fā)起和從事的。以博客空間(blogosphere)為例,2009 年 1 月公布的由英國廣告從業(yè)者協(xié)會(IPA)贊助的研究結果表明,僅有2.8%的英國在線購物者會不厭其煩地更新,8.8%會閱讀博客文章,3.7%會發(fā)表評論。即使算上在線聊天室和網絡論壇用戶,活躍網民所占比率依然很?。?.5%)。
社交網絡(social networking)的情況基本相似。根據(jù)福里斯特科技消費研究公司(Forrester Technographics)的調查,只有25%的英國互聯(lián)網用戶每月使用社交網絡一次以上,其余的75%每月使用一次或者根本不使用。稍加研究,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每天登錄這些網站的人大體都是在校學生,年齡在16—24歲之間。也就是說,雖然有人沉迷于此,但絕大多數(shù)只是偶爾一用罷了。并且,銷售主管們還應注意到,由于經常性用戶的年齡和職業(yè)狀況,他們大都——說白了——一文不名。
那些手頭有幾個“胖子”(英鎊Pounds的昵稱?!g者注)的人呢?喔,即便完全被某——與其生活某一方面相關的——網絡社區(qū)所吸引,人們也會不忘“掃視”其他資訊渠道。例如,那些不事先咨詢“好奇”嬰兒用品俱樂部(Huggies Club)就無法做出購買決策的新媽媽們在隨意瀏覽衣物、飾品以及化妝品信息的同時,也絕不會忘了享受 Marie Claire 雜志(中國大陸版即《嘉人》)的光鮮和質感。像大多數(shù)人一樣,新媽媽們在網絡、現(xiàn)實之間來回穿梭,接收了各個渠道的營銷信息之后,才會做出購買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