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封信 關于“三性并茂,陽光生命”的問答之一(4)

陽光下的成長對話 作者:張向葵


方法三:“三性并茂”的本質(zhì)是陽光教育。

“三性并茂”作為一種新的幼兒教育理念,它的真正本質(zhì)是“陽光教育”。

太陽是一切生命的締造者,陽光是生命生長、延續(xù)的根本力量,有了陽光,生命才能健康、向上。我們相信,只有當每一個幼兒天性、心性、個性達到和諧統(tǒng)一時,其內(nèi)在的幸福感才能建構起來。只有當每一個幼兒感到幸福時,整個社會也才擁有了陽光生命,進而形成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這種社會環(huán)境再反哺個人內(nèi)心,從而真正達到和諧統(tǒng)一。

要將這種陽光教育的本質(zhì)在實踐中得以彰顯,首先要將幼兒是否能獲得幸福放在首位。眾所周知,教育的力量不僅要促進個體潛能的發(fā)展,還要完善個體的社會價值取向。從培養(yǎng)人的角度,教育是指向人未來的事業(yè),幼兒教育是這個事業(yè)的“奠基工程”。如前所說,這個工程以“三性并茂”為基石,但如何讓每塊基石的內(nèi)核都充盈、豐富與受用終身呢?我們認為,這個內(nèi)核是幼兒獲得幸福體驗的心理力量。幼兒的幸福與成人是有區(qū)別的。成人經(jīng)常認為,孩子們吃得好、穿得好、要什么有什么就是幸福??蓪嶋H上,幼兒的幸福來自他們自己的需要,而不是成人的需要。比如孩子喜歡玩水、玩泥巴、玩沙子、彈溜溜、跳皮筋、捉蟲子等,有時玩得滿頭大汗還樂此不疲。這些活動能讓孩子產(chǎn)生成人無法替代的快樂與幸福體驗,可我們成人往往認為幼兒這樣做是胸無大志的一種表現(xiàn),是跟不上社會發(fā)展的低層次要求。因此,幼兒教育就被越來越多的人理解為幼兒所學知識越多越好,所練技能越強越好。

社會上這種不正確的教育觀念,對幼兒成長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是明顯的。比如,還不到5歲的孩子就要去鋼琴班、畫畫班、書法班、舞蹈班、外語班等學習。孩子面對如此繁多與枯燥的知識哪還有時間去玩、去鬧、去耍?沒有玩鬧耍,哪還有孩子的童年,哪還有孩子們的幸福?因此,我們提出“兒童第一”的教育原則,即要求我們的教育不以任何人的愿望來取代兒童自己的愿望與要求,將兒童的需要、情感、快樂永遠放在第一位,兒童成為教育的真正首席。

只要兒童真正成為教育的首席,兒童的生命就有了新的內(nèi)涵。其一,兒童的成長需要受到了尊重。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價值需要 。當然,幼兒的這些需要與成人是不一樣的,每一層次的需要都有其特殊性。比如,幼兒的生理需要就是一些吃喝拉撒的小事情,不能及時滿足,孩子就不高興、不快樂、不幸福。因此,讓孩子能感受到幸福,我們的教育就要滿足孩子的這些細小需要。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