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死亡教育(4)

死亡課 作者:(美)查爾斯·科爾


死亡教育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要改善人們的生活。如希臘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所說:“人類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好好生活?!彼劳鼋逃褪且獛椭藗兏玫乩斫馍膹姶蠛痛嗳?,以及生命是有限的。

第二個目的是指導人們與社會進行有效的交流,讓他們知道社會上有一系列的關于臨終關懷、葬禮事務以及紀念儀式等服務可以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第三個目的是幫助人們了解他們作為公民的社會作用,通過這個途徑讓他們了解事前指示醫(yī)療決定(在病人自己不能表達意愿時,立下的事前指示就成了醫(yī)護決定的書面指示)、協助自殺、安樂死、器官捐獻等重要的社會問題。

第四個目的是為醫(yī)護工作人員和相關咨詢人員提供專業(yè)知識。

第五個目的是提高人們在面臨難關時的溝通能力。對很多人來說,在面臨生死難關時,有效的溝通至關重要。

第六個目的是幫助人們了解,在人生旅程中,這些常常諱莫如深的話題其實有助于他們的成長。

通過死亡教育,我們可以學到哪些關于“生”的道理

當你讀這本書的時候,可以試著問問自己會從這里學到什么?學到生活的哪些道理?而對于寫成本書的我們來說,這項研究讓我們漸漸明白生與死是不可避免地交織在一起的。這也就是本書的主旨:談論死亡的話題其實就是在教會我們如何生活。

比如說,了解死亡就提醒了我們生命是有限的,這種意識會影響我們的生活。盡管我們有能力控制許多事情,但也有很多事情是我們控制不了的。還有一些事情,我們可以加以控制,但又不能完全掌控。

隨著學習,我們發(fā)現其實每個人都有其特殊的情況:沒有誰能代替誰去體驗死亡,或者體會那份切膚之痛。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我們不能忘記人是不能離開社會的,任何經歷都不能讓他們徹底脫離與其他人的關系。所以,人的生與死不僅僅事關個人,也是社會共同的事情。

盡管我們十分避諱,不愿去想人是會死的,但正是生和死才組成了我們脆弱的生命,讓我們嘗到痛苦的滋味,最終成就完整的生命。死亡教育讓我們相信生命的脆弱不等于無助。大多數人有很強的應對能力并能奇跡般地重新振作起來,甚至有一些人在面對死亡的極限挑戰(zhàn)時表現得令人贊嘆。所以說,人,一直行走在脆弱與振作的交替之中。

從另外一個層面上看,我們關于死亡相關課題的研究是在不斷揭示生活質量的重要性,同時在尋找生命的意義。有一個人在生命結束的前夕成立了一個組織叫“把握今天”。他含蓄地建議我們都應該馬上行動起來,最大限度地提高生活質量,享受短暫卻美好的生活,得以真正把握住每一天。當死亡開始向生命宣戰(zhàn)的時候,人們會努力尋找激勵,或者宗教,或者哲學,在其中確立堅持下去的意義。所以說,生活的質量和生命的意義,無論是對普通人,還是那些正在與死亡抗爭的人們來說都太重要了。

我們探討這些具體的主題是因為你在讀這本書的時候,將時不時地看到與這些主題相關的內容。隨著不斷地學習和了解,你可以透過我們的研究的表面,將問題的本質看得更加透徹?;诖丝紤],這四個主題(人類對事物的控制能力及其局限性;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生命的脆弱與振作;生活的質量與生命的意義)貫穿本書。你可以就本書的某個主題進行深入研究,及時反思,并提出研究課題。

戈登·奧爾波特曾經說過,在某些方面我們每個人都很相似,而某些方面,我們每個人都只是像其他一部分人,還有一些方面我們每個人各不相似。研究死亡、臨終和喪親之痛幫助我們理清這幾個問題:整體、個體、獨特的個體。第一部分講述的是個體:當代美國死亡問題研究。

人類一直生活在特定的社會與文化的框架之中。任何個體或者某個群體的特質都不能代表整個社會。在美國有些特殊群體對待生與死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在接下來的章節(jié)中,我們將要討論的內容既有美國社會在這個問題上的基本認識框架,也有存在于這個大框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種族差異的例子。

人們同時也必然生活在某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中。比如,當代美國人對待死亡的經驗模式與他們的先輩們就有所不同。當然,生活在其他國家的人們也與美國人民的情況有所不同,不論是現在還是過去。

現在讓我們看看組成這種經驗模式的三個主要因素:

●與死亡有關的經歷

●對待死亡的看法

●對待死亡的做法

如果把人們的在這方面的經歷作為一個整體的話,那么這三個因素是組成這個整體三個具體方面。在人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他們的際遇、生活態(tài)度和行為相互交織、緊密關聯。我們之所以要分開敘述,只是為了方便對三個因素進行獨立分析。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