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將“階段”進一步看做“人們對于死亡的各種反應”會更好一些。很多紛繁復雜的情緒和反應影響著人們的表現(xiàn),時而憤怒,時而抵觸……這些情感總是來回反復,或者彼此相繼,或者幾個同時來襲,有時候還會在間隔了很長時間之后,再次來臨。
應對即將到來的死亡:“任務型”理論
為什么要提出任務型理論?
任務型理論旨在避免人們用被動的態(tài)度去應對死亡。正如韋斯曼所說,應對不僅僅是一種機械式的防御反應。防御的姿態(tài)本身就是一種拒絕的姿態(tài),它會讓人們將精力都用到了逃避問題上去,而不是努力地應對??赡荛_始的時候很有效,但是應對也可以是一種主動解決問題的做法。
我們可以將應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當做任務,就像我們在生命中完成的很多其他工作一樣。人們總是可以選擇不去完成某個任務,或者留得以后再做,或者做了一半就放到一邊。在面對一系列的任務之時,我們可以選擇性地完成任務,也可以一個都不做。關(guān)鍵是,我們要知道,任務是與能動性密切相關(guān)的。
任務可不僅僅是需求。任務就是任務,擺在面前的任務比你想的多得多,但卻絕不能根據(jù)需要來減少它們。這里所說的任務就是我們在應對的過程中需要具體做什么。關(guān)注“需求”這個詞,就會讓我們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其他人能給我什么幫助?”他人的幫助的確很有必要,但最重要的還是自己的努力。
任務型理論就是要告訴人們,在對抗疾病和死亡的時候,我們自己就是主宰者,而不是可憐的被動抵抗者。我們可以根據(jù)經(jīng)驗,用不同的方式,自己來決定采取什么樣的行動。如果病人處于昏迷狀態(tài),則鼓勵病人身邊的人根據(jù)情況調(diào)整方向,但絕不放棄。任務型理論可取之處在于,它沒有忽略人性的復雜性和可變性。
應對死亡的任務型理論
科爾在1992年提出了應對死亡的任務型理論的四個基本方面。這四個方面是從生命的四個層面出發(fā)的:身體層面、心理層面、社會層面和精神層面。針對每個層面都提出了幾種基本的任務。
任務的四個基本方面應對死亡的任務的基本種類
身體層面滿足身體上的需要,盡量減少身體不適
心理層面最大限度地提高心理安全感、心理自主性和豐富性
社會層面保持并加強人際關(guān)系,多參加一些社團活動
精神層面發(fā)掘生命的意義,將其升華,加強生命的關(guān)聯(lián)性,尋找希望
身體方面的任務:滿足身體上的需要,盡量減少身體不適。即努力克服疼痛、嘔吐、便秘等等不良反應,注意補充水分和營養(yǎng)。身體的需要是最根本的。馬斯洛就曾說過,身體上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是一切其他需求的基礎。此外,只有身體上的痛苦解決了,才能讓生命中的其他內(nèi)容得以發(fā)揮。例如,一個人如果正經(jīng)歷著身體的劇痛或劇烈的嘔吐反應,他就不可能有精力去關(guān)注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
但值得注意的是,人有時的確可以忍受巨大的生理痛苦而實現(xiàn)某種成就。例如,英雄們?yōu)榱诵闹械睦硐?,忍受身體上的巨大折磨,不屈不撓;還有人寧愿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保護所愛的人。還有很多身邊的例子,例如有些患者即將不久于人世,他們寧愿在家里忍受痛苦,期望多與家人在一起,也不愿意去醫(yī)院接受治療,降低痛苦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