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國學與太極拳:為有源頭活水來(1)

國學與太極拳:中國人必修的文武之道 作者:藍晟


1981年,我在中國的極寒之地大興安嶺生活。7月的某天,在新華書店偶爾購到剛剛創(chuàng)刊的《武林》雜志,上面連載了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至今,我還記得第一次讀這部小說留下的心靈震撼,這就是:驚心動魄,令人神往。

我暗暗下決心,要修習功夫,也要寫作。我期望有一天,既有很高的功夫,也可以寫出能給人以啟迪的書來—我希望自己成為文武雙修的人。于是,自學或拜師學練了醉拳、小翻子拳、小洪拳、少林五行八法拳、八步連環(huán)拳等武術(shù)套路,以及馬步莊、朱砂掌、內(nèi)勁一指禪等武學功法;也開始撰寫散文詩、報告文學,很快,散文詩就有多篇被《散文選刊》轉(zhuǎn)載,并成為中國散文詩學會的會員。

文武雙修之路,注定充滿艱辛。說是艱辛,是指文武雙修、智勇雙全的思想理念,在當今時代,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幾無可能實現(xiàn)的理想。上當受騙不說,最關(guān)鍵的是,錯過了修學或踐行文武雙修的最佳年齡段—整個青少年時代;還有,無辜而無奈地生活在學科劃分越來越細的時代—學科越劃分越多,離真理大道就越來越遠。

1993年,我覺得,如不下決心憑心意和曾經(jīng)立下的志愿去上下求索,自己終究會一事無成—就像艾略特詩中寫的,成為“腦袋瓜一包草”的人。為了不在將來成為一包草,我毅然辭掉工作—成為我所在林業(yè)部一家駐大興安嶺的企業(yè)機關(guān)中第一個辭職的人,從此開始了拜師學藝的生涯。 

我終于走到一個叫溫泉堡的地方。在這里,我正式跟隨一位目前隱居的恩師研修中華道統(tǒng)文化和武學基本功—經(jīng)歷了馬步莊、無極莊、少林無相掌基本功及易筋經(jīng)第一月行功法、斂氣入骨及松腰松胯、虎形披氣、開混元竅等內(nèi)功心法的熏陶。我在這里度過了整整7年時光。雖然是學武功,但這7年我卻沒有學過一招一式的套路及技擊技巧—然而,我確確實實被功夫之深邃的內(nèi)涵所吸引、所折服;更重要的是,恩師結(jié)合功夫講授的儒釋道醫(yī)武等國學經(jīng)典,讓我系統(tǒng)領(lǐng)略了國學和太極功夫合二為一的神采,歪打正著地拉開了我的文武雙修之序幕。期間,還多次向捉豹英雄何廣位,輕功大家劉垣明,中醫(yī)、氣功大家趙光請教,或跟隨其后侍師奉茶,獲益頗豐。

2000年來到北京,遇到了程氏八卦掌第五代傳人鐵恩方老師。鐵老是一個讀過3年私塾,懂英文、日文、俄文,94歲前沒生過任何疾病,未生過氣、未發(fā)過脾氣,經(jīng)商、修道、從事教學工作均有成就的老前輩(他的事跡,本人曾主編過《八卦走轉(zhuǎn)健身法》一書,進行過系統(tǒng)介紹),通過每周一次去他家入室修學,系統(tǒng)掌握了他晚年編創(chuàng)的八卦走轉(zhuǎn)健身法,并把這個方法,傳授給上千人,使得眾多罹患疾病的人獲得痊愈、亞健康人士體能精力獲得恢復。在這個過程中,亦跟隨楊式秘傳內(nèi)功太極拳京城隱宗一脈汪永泉先生的門人及再傳弟子修學內(nèi)功太極拳,隨八卦掌第六代傳人張振華、高鐵生等學練程氏八卦掌;亦曾向太極拳家唐老(鐵老的拳友,曾表示把所有功夫傳給我,因雜事忙碌,失去了這個機緣)、三皇炮錘拳掌門人袁敬泉等前輩請教;并與著名太極拳師祝大彤、關(guān)永年等多有交往。

2006年因師兄引薦,在香港得見碑帖大家、水性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王壯弘,并于2008年5月,放下北京的一切,關(guān)停北京混元文化傳播中心、辭掉《中華養(yǎng)生保健》雜志首席編輯的工作,赴香港求學問道于大善知識王壯弘老師。期間,師兄楊云中、湯金石,師姐小月等,在生活和太極拳學理法等方面也給予了諸多幫助。

何其有幸,生活在這個資訊發(fā)達的時代中,沒有迷失前行的方向。特別是在目前歸隱在燕山腳下的第一位恩師,以及鐵恩方、王壯弘等恩師的影響下,逐漸明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中華文化,什么是真正的中華太極拳,也因之,豁然開朗,心智大開—文武雙修才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發(fā)軔源頭,這并不是像當代社會某些文武學校所宣傳的文武—文,以統(tǒng)編的學校課程(實際上打了很多折扣,以西化的學科劃分為標準)為主;武以表演競技為主(以比賽金牌獲得多少為衡量標準和目標)的文武。

真正的文武雙修,是把儒釋道醫(yī)武之元典,作為智慧的種子播進頭里邊;以太極拳武拳文練所醞釀滋生出來的能量(內(nèi)功心法),澆灌智慧種子—文和武,乃一對陰陽,是不可須臾離之大道?;谶@樣的認識,我把這種文武雙修理念,稱之為智勇文化。智勇文化,乃智勇太極學、智勇教育學、健康成功學的統(tǒng)稱,三學內(nèi)容互通互換互融,精神實質(zhì)一也。

我研修太極拳,并能提出智勇文化這個理念,思考下來,乃五大因緣使然:第一,緣自愛好;第二,緣自師承;第三,緣自工作;第四,緣自寫作;第五,緣自教學相長。

沒有愛好,不能持久,所幸,我已堅持了30年,30年間,不間斷地充實太極拳的學問和拳架內(nèi)涵,積攢太極功夫需要的身體之松柔、內(nèi)氣之充實、意之專一和靈動,神的虛凈和靈明。堅持,才能如琢如磨;堅持,才能元亨利貞。堅持的基礎(chǔ),就是內(nèi)心里要愛好之,要喜歡之,要無怨無悔地追求之。 

沒有師承,容易走彎路,甚至幾十年過去了,依然徘徊在太極拳這養(yǎng)護生命的功夫之山峰的山腳下,始終不能登堂入室,始終在原地打圈圈,所以,《太極拳十三總勢歌》中才有“入門引路需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的叮嚀。修煉太極拳,關(guān)鍵是能不能找到好的太極拳老師,這至為關(guān)鍵。本人有幸,曾跟隨七位恩師修學功夫,其中,有三位是文武雙修、智勇雙全的當代大德,有了他們指路和口傳心授—特別是最后一位恩師,碑帖大家、水性太極拳創(chuàng)始人王壯弘先生,其“見相破相、一路得一路掃”的棒喝,讓我豁然開朗,進入了太極拳、功、道一體的美妙山峰。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