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這條單行道上,時有過客匆匆擦肩而過,然后各自回歸屬于自己的生活。所以,在這條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寂寞的。人活在世界上要學(xué)會的第一件事,便是習(xí)慣寂寞。
有人說,人本來應(yīng)該像一個蘋果一樣,但是降生時卻被切開成了兩半,因此人生來就是要尋找自己的另一半的。但是在茫茫人海中想尋找這樣一個人有多難?如果真的這么容易就能找到慰藉自己孤獨(dú)、體察自己心情的那個人,也就不會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流傳于后世了。于是,徐志摩也忍不住發(fā)出了“得之,吾幸,不得,吾命”的感慨。
人生要耐得住寂寞,成功更需要耐得住寂寞。
越王勾踐兵敗夫差,臥薪嘗膽十余年,成就復(fù)國的大業(yè),那是何等的寂寞,在寂寞里品味失敗的痛苦,在寂寞里成就希望的信心,最終“三千越甲可吞吳”;司馬遷因牽連入獄,發(fā)憤著書,成就了《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美譽(yù),那是何等的恢弘,在寂寞里撰寫歷史,享受歷史的魅力,彰顯盛世的繁華;錢鐘書一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那是一種高尚的情操,哪怕在艱苦的歲月里,他也用筆去抒寫自己的人生。
在寂寞里獨(dú)享那份安逸是一種福氣。對成功而言,不管成就成功會經(jīng)歷什么苦難,寂寞都會不離不棄地追隨它。寂寞能點(diǎn)燃成功的激情,給成功送去一縷春風(fēng),帶走一絲煩惱。寂寞如同成功的影子,與成功如影相隨。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十四歲入后宮為才人,唐太宗賜名“媚”,人稱“武媚娘”。太宗死后,武則天入感業(yè)寺為尼。一盞青燈伴苦絲,在感業(yè)寺里的武媚娘并沒有一軸長卷伴枯燈,而是養(yǎng)精蓄銳,把感業(yè)寺當(dāng)做修身養(yǎng)性的地方,等待時機(jī),蓄勢待發(fā)。
作為一個女人想要成全自己的政治報復(fù),擁有美貌雖是首要條件但不是主要條件,最重要的還是要有頭腦。在感業(yè)寺的日子里,武則天沒有屈服于命運(yùn),而是在思索那個可以成就她輝煌人生的男人,于是李治成了她的目標(biāo)。利用李治的體弱多病、優(yōu)柔寡斷以及對她的一往情深博得了二次進(jìn)宮的機(jī)會。
先是卑躬屈膝地侍奉皇后,后運(yùn)用手段博得昭儀的封號,與皇室里的女人周旋于后宮。武則天從寂寞開始,后打破寂寞破繭而出,成就事業(yè)的高峰,創(chuàng)造了“貞觀遺風(fēng)”的奇跡。
天堂與地獄只有一步之遙,是近在咫尺的距離。可就是這很小的一個邁步卻需要很多東西來襯托。需要時機(jī),需要勇氣,需要精神和境界,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卻需要寂寞來成全。如果武則天在感業(yè)寺里耐不住寂寞,或者說不善于運(yùn)用寂寞,那么就不會有之后的“武舉”、“科舉改革”以及使大唐繁榮的一些利民政策,也不會有今天史書上的“貞觀遺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