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理論界的魯迅”
李達(1890—1966),字永錫,號鶴鳴,曾用筆名江春、李特。1890年10月2日生于湖南零陵縣(今永州)一個農(nóng)民家庭。
李達天資聰穎,15歲時考上永州中學。1909年,李達考入京師優(yōu)級師范學習。學了兩年就覺得學政腐敗,老師們迂腐,學生們也跟著迂腐。他認為中國的貧窮落后,皆因科學的不發(fā)達,只有發(fā)展教育事業(yè)才能富國強民。辛亥革命的爆發(fā)一度使李達看到了希望,但是隨即而來的袁世凱上臺又使他失望至極。他漸漸看到,教育救國似乎也不是出路。受孫中山“大辦實業(yè),以利國富民強”思想的影響,李達開始轉變?yōu)椤皩崢I(yè)救國”的信奉者。
1913年,李達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了湖南公費留日機會,懷著“實業(yè)救國”的理想,在日本學習了理工科。李達的學習十分刻苦,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學會了日語、英語和德語,但也正是因為學習過于勞累,生了重病,便不得不回國,一邊開藥店一邊養(yǎng)病。
李達在接受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方面與李漢俊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他第一次到日本留學的時候,曾經(jīng)對“實業(yè)救國”感興趣?!拔覀兂镣吹馗械健H兆邮沁^不下去了。如果不尋找新的出路,中國是一定要滅亡了,可是新的出路又在哪里呢?當時我們就像在漫漫長夜里摸索道路的行人一樣,眼前是黑暗的,內(nèi)心是極端苦悶的?!闭谶@苦悶的時候,十月革命轟然發(fā)生,使他們看到了希望,十月社會主義革命讓他有了新的方向。1918年,他放棄了學習理科,而是埋頭鉆研馬克思主義。
1918年,有一件事使李達等人堅定了對于馬克思主義和蘇俄的向往。5月,李達與李漢俊等人組成了留日學生救國團,反對《中日共同防敵軍事協(xié)定》。這是我國學生運動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反帝愛國運動,影響遍及京津滬等地。但最終斗爭還是以失敗告終,這對他們的打擊是很大的,他們一直信奉的“實業(yè)救國”、“科學救國”的想法被潑了一瓢冷水,看來在反動統(tǒng)治下單單搞些游行、請愿是救不了國的?!爸挥杏扇嗣駚硗品磩诱?,像俄國那樣走革命道路。而要走這條道路,就要加緊學習馬克思主義列寧理論,學習俄國人的革命經(jīng)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