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當“9·11”恐怖襲擊發(fā)生后,喬治·布什發(fā)動了針對伊拉克的不義之戰(zhàn),在美國境內大范圍出現(xiàn)的針對穆斯林的惡意攻擊曾令張純如極度不安。她和猶太及阿拉伯人權活動家一道出席電視臺舉辦的公開論壇,表達自己對此事的憂慮,盡管當時她非常忙,一邊要為自己的書做大量的資料收集工作,一方面還要應付不計其數(shù)的大學和全國性電視臺、廣播電臺演講活動。當她討論歷史是如何令人悲哀地一次次重復時——過去是對愛爾蘭、猶太和華人移民的歧視,然后是對美籍日裔的非法拘禁,現(xiàn)在又是對少數(shù)族裔的惡性襲擊——張純如臉上凝重的表情反映出她內心對那些種族歧視和種族敵意受害者的深切同情。
她的言語發(fā)自內心,袒露靈魂。張純如的寫作風格激怒了一些人,他們批評她是一個帶有偏見、充滿憤怒的歷史研究者。沒錯,出自張純如筆下的字句,仿若她曾身臨其境,與受害者一道經受折磨、面對厄運。張純如是一個完美主義者,一直忠于歷史事實,但她的敘述方式非常戲劇化,有時甚至是令人不悅的,這使得一些人寧愿拒絕而不肯接受在某種特定情況下人性居然可以變得如此邪惡的現(xiàn)實。
張純如一直是一個有愛心、有責任感的人。出于人性,我們都可能被權力、財富和名望所侵蝕。然而,張純如從未讓身外之名掩蓋了她親切如鄰家女孩的本性。在她過世幾年后,她的讀者——絕大多數(shù)是陌生人——仍在談起他們收到的來自張純如的電子郵件和電話,解答他們提出的問題。許多高中生和大學生被來自張純如的信件而啟發(fā)。一些同輩作家,包括某些知名暢銷書作家,也對張純如給予他們的慷慨幫助——無論是撰寫書評還是協(xié)助作品出版——表示了感激之情。
張純如也曾面對恐懼!她的崇拜者贊許她為無畏的斗士。但這只是部分真相。張純如是一名斗士。這毋庸置疑。但她越來越擔心,自己和家人會受到歷史否定主義者的不可預見的傷害。然而,張純如從未讓恐懼戰(zhàn)勝自己追求公正的決心。這名年輕的女性像勇敢的戰(zhàn)士那樣,鼓起最后的勇氣,毅然向前沖鋒。
這是一本見解深刻的書。一位富有愛心的母親以她的視角記述了張純如的人生,事業(yè),喜怒哀樂,對生活和文學的熱愛,以及其生命最后一段旅程中與抑郁癥的抗爭。讀者可以從中了解許多不為人知的事實,看到一個來自中西部小鎮(zhèn)的女孩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起伏,終于成為美國現(xiàn)代文學界的一顆明星。正如張純如所堅信的“人人皆有可能”,我們應當也必須追隨她的腳步,追求卓越。
這本書對公眾富有啟迪意義。盡管對精神疾病的討論仍屬禁忌話題,通過對張純如生命最后一段時光中經歷的抑郁和精神崩潰的敘述,張盈盈忍痛逐日乃至于逐小時地記下了每一件具有轉折意義的事件。這使得讀者可以了解到,一個看起來積極外向、無所不能的健康女性在精神上可能遭受什么樣的折磨。張盈盈細致地記錄了張純如的病情發(fā)展過程,以及家人應付這一艱難處境時的做法。從突然接到張純如精神崩潰的消息,到幾個月的治療過程,他們絕望地試圖學習和應對整個家庭成員此前完全不了解的突發(fā)狀況,其他遇到類似問題的人或可從中得到某些啟示。在書中,張盈盈記下了診斷結果、與醫(yī)生的交流過程以及使用過的各種藥物。
此外,張盈盈還在后記中列出了張純如過世后的一些科學發(fā)現(xiàn)和參考文獻。她希望這本書可以提供有關精神疾病、相關療法、藥物選擇和預警措施的一些信息,從而使讀者可以從中獲益,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讀者應當明白,對于張盈盈來說,回憶猶如重溫噩夢,投入數(shù)年時間整理相關信息也實屬不易。她能夠這樣做值得嘉勉。這是獻給公眾的一份重禮。而她之所以這么做,只是為了紀念她深愛的女兒——張純如。
丁元(Ignatius 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