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故居,更確切地應該稱之為毛澤東的書房。它是中南海里一座18世紀宮廷建筑風格的四合院,青瓦飛檐,古樸莊重。北房原名菊香書屋,是毛澤東的起居室和臥室;南房原名松壽齋,東西有廂房,都是毛澤東的藏書之處。庭院里古柏蔥蘢,老槐蔽蔭,四季常青,十分幽靜。一代偉人毛澤東生前,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里工作、讀書和生活的。故居面臨碧波瀲滟的南海,夏秋之際,成群水鳥在這里游憩,偶爾還有飛來做客的白天鵝。故居的西側(cè),隔著頤年堂的是靜谷,那是一處假山疊翠,花樹繁茂,構(gòu)思奇巧的中國園林。毛澤東工作、讀書疲勞之后,常在南海畔、靜谷間散步、休息。頤年堂則是毛澤東經(jīng)常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陳云等共同商討黨和國家大事、作出重大決策的地方。
毛澤東一生蔑視物質(zhì)享受。身為泱泱大國的最高領(lǐng)導人,故居里沒有名貴的家具、考究的陳設(shè)和豪華的服飾,襯衣、枕席有補丁,拖鞋、皮鞋磨爛了跟,襪子有破洞,飲食更是粗淡。他擁有的最大財富是幾萬冊各種門類的書籍。除了藏書室外,毛澤東的起居室、臥室都是書櫥、書架環(huán)壁,床上、桌上、幾上擺滿折著書角、夾著紙條的各種線裝、精裝、平裝書、工具書和文件。就連睡覺的大木床上,也被堆起約一尺高的各種書籍占去了一半。這是他為睡前醒后隨時都能拿到書讀,長期以來養(yǎng)成的獨特習慣。毛澤東的這種生活格局,形象地反映出他與書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每個前來瞻仰參觀故居的人,對此無不留下難以忘懷的深刻印象。毛澤東生前的口頭禪是:“我一輩子最大的愛好是讀書”,“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
直至生命垂危之際,毛澤東仍然手不釋卷。晚年為他治病的老專家姜泗長回憶說:“我看到毛主席在病中依舊日日夜夜地工作和學習,常常持續(xù)十幾個小時,有時竟達二十幾個小時,就連吃飯或量血壓時也要抓緊時間做些事。我每次給毛主席治療,他老人家靠在沙發(fā)或躺在床上,總是手不釋卷,他那全神貫注的神態(tài),仿佛不是同病魔周旋,而是沉思著怎樣指揮一場重大的斗 爭……”毛澤東是用自己畢生的實際行動,實現(xiàn)了他“決心學習,至死方休”這一人生信條的。
故居現(xiàn)有藏書,絕大多數(shù)是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根據(jù)毛澤東的要求,逐步購置完備起來的。它包括古今中外的哲學、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學、藝術(shù)、科技等門類,作為私人藏書,是比較齊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