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希林是作為外交官到英國公干。英國科學界對他發(fā)明的磁針式電報機十分有興趣,便邀請他作一次演講。他的演說自然博得滿堂喝彩,但英國人固有的傲慢使他們一向看不起落后的俄羅斯,他們只把磁針電報機當成一種新奇的小玩意兒,懷著傲慢的善意鼓著掌,卻絲毫沒有放在心上。在座的觀眾里,只有一位表情嚴肅的學者看出了其中蘊藏的巨大機會,興奮地捏緊了自己的禮帽,他的名字叫查爾斯·惠斯通。
這位惠斯通先生是個天縱奇才。受家庭影響,他自幼就在藝術方面表現優(yōu)異,八歲就通曉諸種樂器,十五歲就能翻譯法國詩作,并且自己譜寫歌曲。正當所有人都以為他會走上藝術家道路的時候,他卻突然轉換了興趣,投身到科學研究中來。據說這是因為他厭倦了物體的外在表現形式,想要去探究其內在的運動規(guī)律。惠斯通一生研究領域廣涉聲、光、電等學科,發(fā)明了萬聲筒、分光鏡、變阻器,等等,還開創(chuàng)了測量電流速度試驗之先河,甚至大名鼎鼎的歐姆定律,也是經他之手在英國推廣開來的,可稱得上是一位科學多面手。我們如今所熟知的惠斯通電橋就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不過這個裝置是英國的克里斯蒂教授在1833年發(fā)明的,惠斯通第一個用它來測量電阻,因此而得名。
惠斯通對電報的興趣,始于19世紀30年代。當時電報機的理論已現雛形,歐洲科學界各門各派都在致力于制造出實用化的電報裝置來?;菟雇ǔ錾砺晫W專業(yè),在一開始走了點彎路,研究了足足好幾年如何讓聲音實現長距離傳送,卻屢次失敗,一直處于苦惱中。直到1837年希林來英國演示他的磁針電報,惠斯通這才如醍醐灌頂,轉而把注意力放到了電學在信息傳遞技術上的應用。希林回國后不久染病去世,改進電報機的接力棒便交到了惠斯通手里。
天才畢竟是天才,即便是走了些許彎路,仍舊快過別人。惠斯通很快掌握了希林式電報機的基本原理,并作了改進,還制訂了幾個試驗計劃——其中一個計劃是從倫敦鋪設一條電報線到伯明翰,這在當時絕對可以算作大手筆,只可惜他的研究因為諸多因素,很快就陷入了瓶頸。
就在這時候,一位拜訪者及時地出現在他面前。他的名字叫做威廉·福瑟吉爾·庫克。
庫克是英國派駐印度的殖民地官員,一次回英國度假的時候,他偶然看到一款試驗型電報機展示,立刻意識到這是個巨大的商機。庫克當機立斷,掛印封金,辭職回國后把全身心都投入到電報機的發(fā)明中來。這人倒也有些能耐,憑借著自己的聰明和一些粗淺的電磁學知識,獨立發(fā)明出了一款三針式電報機。但苦于理論知識不足,他未能以此為基礎更進一步,萬般無奈之下,只得向科學界尋求合作者。他先后拜訪了法拉第和羅熱,后者知道惠斯通也在忙活電報機的事,就把他引薦給了惠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