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像對待表揚一樣對待批評

人生最大的失敗就是光說不練 作者:王金陽


  

俗話說“人無完人,金無足赤”,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缺點,但是我們自己卻很少能認識到缺點,甚至有些問題我們把它當成了可以發(fā)揚光大的優(yōu)點。而作為旁觀者的他人可能會清楚地認識到我們自身的不足。有的人會善意的提出批評,他的本意是促使你進步,催你奮進,而不是進行人身攻擊。

可惜的是,我們經(jīng)常會因為聽到刺耳的批評聲而憤懣不已,甚至把這當成批評者的挑釁。事實上,只有本著善意的心態(tài),人們才會對你進行批評,否則不如看著你墮落,不予理睬,最后撿一個笑柄。

所以,批評如同表揚一樣,都是對人的肯定。表揚并不是百分百的肯定,表揚是一種激勵,表示一個人在某些方面有所長,那也意味著另一些方面有些短,表揚的潛臺詞是“揚長避短”。批評也不是百分百的否定,批評意味著在肯定了一個人的長處后否定了存在的缺點,目的是幫助他指出缺點、認識缺點、改正缺點。如果一個人毫無優(yōu)點,自然也就沒有了批評的價值。

因此,批評也是正面的信息,接受批評才是正面的態(tài)度。

20世紀30年代,當時已經(jīng)很知名的編劇、戲劇家陽翰笙請茅盾為自己的長篇小說《地泉》再版作序,茅盾看完后說道:“你的書是用革命公式寫成的,要我作序,我只有毫不留情地批評它?!?/p>

陽翰笙笑了笑說:“批評也是好事?!?/p>

他堅持請茅盾作序。茅盾推辭不掉,答應(yīng)給他作序,在序言中茅盾寫道:“這部小說從總體上來看,是一部很不成功的,甚至是失敗的作品,因為它描寫人物運用的是臉譜主義手法,結(jié)構(gòu)故事借助于‘方程式’,語言上也是用標語口號的言詞來表達感情的……”

茅盾認為這樣的批評的序言陽翰笙一定不會用,可是沒想到陽翰笙一個字沒改放進了書里。

正因為陽翰笙的虛心的態(tài)度,獲得了眾人的交口稱贊,也得到了茅盾的尊重。陽翰笙本人也成為20世紀最著名的編劇之一,與這種勇于接受他人批評的態(tài)度不無關(guān)系。

因為“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所以大家都喜歡拍馬屁、聽贊美,卻排斥批評。這其實反映出人們抵制認識自己的缺點與不足,對他人的否定保持了謹慎的反感,生怕自己的缺點被別人看到的自我保護。

人們抵制批評多是因為面子問題,生怕別人看到自己的弱點,生怕別人嘲笑。也是怕對自己所做事情的否定,否定自己付出的努力、血汗。面子算什么?面子并不是我們依仗的生存之道,被人批評如果不能避免,說明我們自身卻有過錯,那就欣然接受,并坦然接受。接受批評也是一種成長的需要。在別人的批評中不斷提高自己。面對批評不要進入憤怒狀態(tài),那只會讓自己的心情變得更糟糕。

如果在明知道已經(jīng)犯錯的時候還拒不承認錯誤,那就只能被人看不起了。

如在2011年知名的“故宮失竊案”破獲后,故宮—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經(jīng)典所在,向公安機關(guān)贈送錦旗時,內(nèi)容為“撼祖國強盛,衛(wèi)京都泰安”,一經(jīng)媒體報道,引起軒然大波,專家學(xué)者紛紛指出“捍”與“撼”絕非通假字,而且意思完全相反,堂堂故宮卻犯下如此荒唐的錯誤,實屬不該。

可是面對聲勢浩大的批評聲,故宮不但沒有虛心接受,一方面在為自己進行蒼白的辯解的同時,另一方面面對批評自己的記者竟然說“第一波想出名的人已經(jīng)出名了,您晚了一步,下次趕早”。

《新民晚報》評論此事說:面對批評,能賴則賴,能躲則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這種態(tài)度,并非個別。故宮方面,不過是表現(xiàn)得比較極端罷了。持這種態(tài)度,一來是怕?lián)?zé);二來是怕認錯之后,會招來更多的批評,下不了臺。其實,這真是小看公眾了。老話說得好—老百姓心里有桿秤,你犯了錯,想賴,沒那么容易;你認了錯,公眾一定會客觀、公正地給你正確評價,甚至反而容易獲得公眾的寬容和贊許。面對批評的態(tài)度,是一塊試金石。無論是個人、單位,還是政府部門,都可以從中試出“成色”來。

面對批評,董卿與故宮選擇了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也收獲了不同的結(jié)果。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只有那些有責(zé)任感和事業(yè)心的人,才可能敢于批評。也正是如此,批評意見往往多有“真知灼見”,給人以思考、警示和啟迪。正如陳毅同志曾有詩寫道:“難得是諍友,當面敢批評。有時難忍耐,猝然發(fā)雷霆。繼思不大妥,道歉親上門。于是又合作,相諒心氣平?!?/p>

所以,批評不是壞事,是正確認識自我的渠道,只有虛心接受并真心改正,才能不斷完善自我,也能得到大家的尊重。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