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中共隊伍中除少數女戰(zhàn)士,幾乎是清一色的男性。由于常年征戰(zhàn),加之陜北當地女性資源緊張,不少老干部、老紅軍未及成婚。所謂老干部,是指資歷,有人參加革命十幾年,卻只有二十六七歲。
抗戰(zhàn)爆發(fā)后,大批青年女性從全國各城市陸續(xù)來到延安。這些有文化、頗具文雅氣質的知識女性,便成為老干部們“覬覦”的目標。不少老干部在延安組建了家庭。而曾盛行延安的交誼舞,也幫了他們很多忙。梅劍主編的《延安秘事》中記述:
舞會在當時之所以特別盛行,除了跳舞可以娛樂身心、有利健康的原因之外,還因為參加跳舞的舞伴都是妙齡女郎。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為補償大多數高級將領由于軍務倥傯而耽誤的青春,鼓勵和幫助他們解決婚姻問題?!敃r延安的高級領導人,師級以上軍官中80%的人都是在這一時期戀愛、結婚、成家、生子,延安對他們是一種溫馨、甜蜜的回憶。
然而,對很多知識女性來說,老干部只習慣于吃飯、睡覺、打仗,談戀愛卻很無趣。當年延安曾流行這樣一個段子:
有個女知識青年與老干部談戀愛,晚上散步,女青年說:“今晚的月亮真好看?!崩细刹空f:“好看什么?銅洗臉盆子!”
留法文學女博士陳學昭在《延安訪問記》中這樣描述某些老干部的婚戀觀:
雖然他知道男女平等,男子應該尊敬女子,……但偏偏有些時刻,一下子,他忘記了!眼前卻只映起在小時候他在農村所看到男子的搶婚,養(yǎng)媳婦這一類事……一個女子怎么不接受男子的愛?
對此,延安中央黨校的女學員們曾約定:不嫁老干部。但是,在現實面前,很多知識女性卻在找知識分子還是找老干部之間,面臨兩難抉擇。丁玲在延安《解放日報》發(fā)表的《三八節(jié)有感》一文中,這樣描述延安女性的尷尬:
女同志的結婚永遠使人注意,而不會使人滿意的?!齻儽划嫾覀冎S刺:“一個科長也嫁了么?”詩人們也說:“延安只有騎馬的首長,……藝術家在延安是找不到漂亮的情人的?!比欢齻円苍谀撤N場合聆聽著這樣的訓詞:“他媽的,瞧不起我們老干部,說是土包子,要不是我們土包子,你想來延安吃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