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光偉進入延安之前,有著相當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比較激進,有愛國熱忱,有服務社會的責任意識,有現(xiàn)代女性的獨立自主精神。
據(jù)她在延安接受斯諾夫人尼姆·威爾斯采訪時介紹,她1911年出生于河南,兩歲時隨父母遷居北京。父親在北京擔任鹽務局局長,是個誠懇、勤奮、安分守己的人,維持著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生活。她出生的家庭除了父母,還有兩個姐姐、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兄弟姐妹都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她就讀的小學和中學都是北平的教會學校,1925年的五卅運動,給她很深的愛國主義影響。1926年3月18日,北平學生舉行抗議段祺瑞政府的示威游行,她和同學們冒雨等候在段祺瑞政府門前,得到的答復卻是有的學生被警察打傷,還有一名學生被槍殺。后來,她轉(zhuǎn)學到上海,在一家商學院的女生部專攻英語。她學習很用功,在班里得過最高榮譽獎。課余時間,她喜歡打排球和籃球。班主任是一位曾在美國獲得社會學學士學位的廣東人,對社會工作很熱心,常帶學生參觀上海的大小工廠。吳光偉非常喜歡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得了高分,還激發(fā)起希望去改善工人們悲慘生活的社會理想。
這樣一位深得學生喜愛的班主任,卻遭到學校的解聘。吳光偉作為女生部的代表,要求校長收回解聘班主任的成命。校長表面上答應了學生的要求,但幾天過后還是解聘了那位班主任。暑假開始,吳光偉曾想再組織一次斗爭,但同學們大都離開了學校。1929年秋季開學,她又回到北平的經(jīng)世中學。對教會學校管理制度和昏聵教師的反感,作為學生領(lǐng)袖之一,她又一次成為學生運動的組織者,結(jié)果是包括她在內(nèi)的三十名學生被學校開除了。不久,吳光偉考取國立北平師范大學。
吳光偉戀愛的對象是張硯田,當時在北平大學讀書。他們在1934年3月1日結(jié)婚,當時吳光偉23歲。同年8月,張硯田留學日本帝國大學。吳光偉畢業(yè)后,曾在北平中華戲劇專科學校任教,同時兼做家教,每月收入60元,自己用20元,其余都寄給在日本讀書的丈夫,幫助他完成學業(yè)。不久,她也到了日本,對那里的國民教育水平有很深的印象。三個月后,她回到國內(nèi),正逢國立南京戲劇學校招收首屆學員。1935年10月,吳光偉考入該校學習,同學中有葉仲寅、沈德蔚、左恭、賈耀愷、朱家訓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