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給了河南(5)

一路鐘情:走出來的人生美景 作者:聶作平


地勢逼仄,石質(zhì)堅硬,或許這還不是郭亮村人最頭疼的。最頭疼的,是四壁合圍的太行山,使郭亮村自古以來就只有一條叫“天梯”的通道與外界連接。這條所謂的天梯,是由700多級參差不齊的石頭臺階構(gòu)成。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它最早開鑿于明朝洪武年間,以后,歷代不斷修修補補,但始終是一條險路:最寬處不超過1.2米,最窄處只有三四十厘米。許多地方,由于過于陡峭,下山時,遠(yuǎn)遠(yuǎn)看去,走在后面的人像走在前面的人的腦袋上。在這條天梯上,能看到不少基石已經(jīng)因為年代悠遠(yuǎn)而被來往的行人打磨得十分光滑,原本厚實的花崗石,也被磨得只余下薄薄一層。

在宋保群的回憶中,關(guān)于天梯的記憶無疑是辛酸的。他上初中時,隆冬飛雪,天梯被淹沒在冰雪中,他同班的一個女同學(xué),急著趕往學(xué)校,在下天梯時不慎滑倒,在即將墜入深谷之際,幸好被山崖里長出的一株野桃樹擋住,從而幸免于難。最麻煩的事則莫過于有人生急病。要把一個重病人送下山,需要16個壯勞力協(xié)作才能完成:首先把病人五花大綁地捆在擔(dān)架上,再用繩子把擔(dān)架從上往下,一點一點地放,下面則由另外的人小心地接著。那時候,從郭亮村到最近的南寨鎮(zhèn),短短的4公里,最快也要6個小時。很多時候,病人還沒送到醫(yī)院,路上就斷了氣。村民李章鎖補充說,他的大嫂就是患了腦溢血,在送往醫(yī)院的途中去世的。宋保群記憶尤其深刻的是,有一回,一個重病人在送往醫(yī)院途中死亡,不得已,必須把他的遺體弄回山上,但山路太陡太窄,他只好把遺體背在背上。死者的頭耷拉下來,在他的脖子上一下接一下地擦,以至于后來好多天晚上,他都要做噩夢。郭亮村的農(nóng)戶們,家家戶戶都養(yǎng)豬,但在以前,郭亮村的豬最多只能喂到128斤--這是當(dāng)時出售給國家的重量底限--就必須趕緊用繩子綁了,先用獨輪的雞公車送到天梯旁,再由4個人抬下山去。否則,一旦豬長得太肥太重,就沒法運下山,就只能自家宰殺了吃肉。山高路陡,郭亮村人的生活半徑便異常短小,有不少七八十歲的老人,尤其是婦女,一輩子都沒有下過山。她們的一生,竟然就在這個方圓不到1平方公里的小地方度過。他們對這座山村的熟悉程度,就像一個人熟悉自己的身體,能夠閉上眼睛,準(zhǔn)確地摸到每一個部位。在這種熟悉的背后,潛藏的卻是行路難的悲哀與無奈。

郭亮村絕非獨此一例,像這種面對美景與天籟,卻只能在彈丸之地討生活的村莊,在南太行山中還有很多。與郭亮相鄰的丹分,甚至比郭亮還要偏僻--它與山西,已經(jīng)只隔了一條僅僅幾十米寬的深谷。而它的得名,據(jù)說就因為這里自古以來就是河南和山西的分界線。對面的山西雞犬之聲相聞,兩個人甚至可以隔著山溝大聲拉家常,但要想走到對面的人家,至少也要花上半天工夫。此外,像薄壁下屬的平甸和潭頭,它們的狀況也和郭亮村相差無幾,都是被群峰拱到了1000多米的高度,僅有一條只能稱為毛坯路的山路與外界相接。交通條件相對好一些的要算水磨,這個村莊坐落在800米左右的山坳里,一條清澈的溪流叮叮咚咚地從深山里流出來,繞著村子劃了道弧線,很多年前,這里就修建有磨面的水磨,村莊也由此得名。但即便是水磨,從這里到縣城,在公路修建之前,也得步行一天的時間。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