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一間屋子,床頭小幾上還放著燭臺,半枝殘燭--托氏出走那天,半夜起來所點的最后一枝燭。床前窗下一小桌,屋角一洗臉架,旁有一馬鞍,如此而已。壁間卻有一托氏夫人芳年時的肖像--不愧為名美人呢。
參觀時,大家--小學生、教員及德維里老者都格外注意托氏出走軼事,頻問亞歷山大。亞歷山大說:
--你們看這樣的家庭布置,就是三十年前也算不得奢侈。然而我父親晚年,時時刻刻總覺不安心,屢次想出走拋棄一切。再加之家庭惡劇,我母親處處阻撓他的計劃,如分地與農(nóng)民等事。因此懺悔之心益切,也不得不走了。那天晚上,二點鐘起,下樓叫我,同整理行裝,叮囑千萬不告家人。父親走時只肯帶得最要緊幾件物事,一切奢侈品都不肯用,還是我強勉把一手攜燈納在袋中……唉!你們不知道托氏晚年,心靈之經(jīng)受多痛苦呵!
參觀的小學生都很感動。當時他們散去,到托氏墓前并公社游覽。
我們出來,安德萊夫人請我們再周觀一次,宗武照了好幾張照相,中有一托氏生時之榻。安德萊夫人又說:
--你們還到樓下一看。那里有托氏早年時的書室呢。
樓下書室中,安德萊夫人還指示我們看一小棟,是當托氏初起懺悔,屢思自縊之處。
俄羅斯的農(nóng)家
天色忽然陰沉,微有雨意,安德萊夫人說恐雨后不能出游,趁此時散步一周,再回來吃飯。
從后院走出,院中一大樹,漫散四出,殘葉時墮。安德萊夫人指著說,托氏生時每每坐此樹下招待貧農(nóng)談話,村人都稱此樹為“貧者樹”。出院后,一帶果樹,繞小徑出去,經(jīng)托氏宅前草場,入疏林蹊路,到托氏墓前。林中有一樹椅,托氏散步時,常常坐此休息。我們在托氏墓前,看著小學生用落葉穿成一圈掛托氏墓上。滿天濕云飛舞,瘦葉時時經(jīng)風細吟,一仰首滿目清朗,鄉(xiāng)野天地,別有會心,托氏的遺澤更使人想起古人渾樸的天性,和此自然相交洽。
返托氏家午膳。托氏妻妹、托氏幼女亞歷山大、托氏媳安德萊夫人,還有一中年婦人--托氏親戚,及一老者--舊時軍官,因托氏一語而棄職歸田的,他們有的是教育人民委員會所委任,有的是借住于此。大家聚齊吃飯,殷勤問及中國政象,老子學說等。